close

近期美國HBO播出一部叫"發明家"的紀錄片(台灣還沒播出),片中主角就是-伊莉莎白.霍姆斯( Elizabeth Anne Holmes ),

她相當年輕,才36歲左右,曾經是矽谷紅人,身價快破百億;在被爆料後,現在官司纏身,公司也確定收攤。

我永遠不會忘記她的名字,不是因為她做了這些事情,而是她對生技業所造成的影響...

大家應該知道生技領域在投資界都是本夢比,燒錢給個夢的公司,這些公司真的有突破性的技術嗎?有未來賺大錢的商品嗎?

不知道,開發一個藥物至少要十年以上,還不保證成功,開發一項創新技術要多久?

伊莉莎白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輟學創業,她走上跟很多創業成功者的路,但走到某一步後就歪掉了,

若沿著正確的路走,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吧?談到此都還沒提到"惡血"這本書。

這本書把伊莉莎白.霍姆斯所經營的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背後所有的真實事件及主角如何從女王變成詐欺嫌疑人的過程完整的揭露。

也讓我得到很多~很多~很多的啟發,一大部份因為我也是相關領域的,對於她能這樣操作人心及政府法規單位,

在看此書時我下巴都快掉到地上了,太神啦~如果她能用在正途,那其實很難說她也許真的能成功(但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從書中內容我得到第一點,也是對在生技領域生存工作最重要的一點是:流動率高的公司,不論外界評價如何正面,肯定有某些問題!

在Theranos有很明顯的超高流動率...但伊莉莎白就是有辦法安撫員工、找更多資金進來、規劃公司的未來、網羅經驗豐富的專家,

可惜的是,這些事蹟無法達成伊莉莎白的夢想,她的願景是好的,但許多的堅持在專家眼中是不必要且現階段技術性無法克服。

若說為何伊莉莎白可以這樣呼風喚雨這麼多年,個人覺得整體市場是一個幫兇,大家期望在男人當道的矽谷裡面可以出現一位成功的女性創業家,

而伊莉莎白剛好符合大部份的條件(大概只差沒有深入的檢測技術專業),所以在市場推波助瀾之下,她站上那個位置,

若伊莉莎白利用這些優勢,真心誠意傾聽專業的意見,或許會有不同的結局吧,真令人不勝唏噓。

當外行管理內行,凌駕於專業之上,這是一個最好的教科書,對於我之後若再選擇工作來說非常有啟發。

在台灣....其實不乏有這樣的例子,想當然爾這些企業都出現如Theranos同樣的情形,

但為何還是有許多新鮮人及不知情的人會相繼投向這些公司的懷抱?我把離職的員工概括可分成二種,

其一是不想惹麻煩,離開後閉嘴避免惹禍上身;其二是若有機會會提醒其他人要注意這些企業的發展性,

因為公司企業文化有可能因為更換執行長(第二高層)而有所變化。但在書中協助伊莉莎白的左右手實在不太行...

伊莉莎白還把離職的員工當成敵人,無所不用其極的用法律及高壓手段逼著離職員工只能選擇閉嘴,

若提醒或爆料就等著被告上法院,以至於原本想說出實情的員工被逼著封口,無法道出實情。

試想,若一間公司在員工離職後還一直緊追著不放,擔心毀壞公司聲譽,甚至不惜花錢請人跟蹤,

所有的人只能照著她的意思行事,不符則打入冷宮,在民主社會裡面設立一個集權的地位...

伊莉莎白很崇拜賈伯斯,學他的講話方式、穿著打扮、連檢測機型也以iphone來命名,

甚至連行銷也找同樣替apple行銷的團隊,崇拜到一個中毒的境界。

說了那麼多那她公司檢測機器的表現如何?恩,後來被一堆投資公司告詐欺,被FDA強制關閉實驗室就知道,

結果一定是慘不忍睹,而且公司號稱可以檢測200-300項目,實際上只能測10多個項目(還測不準),

其他項目用現行的臨床檢測儀器檢測發報告,而這樣竟然還能騙過政府的稽查人員....

這本書帶給我太多的震撼了,找時間我要把HBO的紀錄片找來看,看她到底有何魅力可以吸引這麼多高層及富商投資。

另外因為這件事情太過有名,目前也準備將伊莉莎白的故事拍成電影,找來大咖"珍妮佛勞倫斯"飾演伊莉莎白,

電影預計明年2020年上映,若有機會我也想看,看完這本書,心想:還好最後這場詐欺騙局被阻止了,若一直這樣下去,

不曉得會有多少人受到傷害(不準確的檢測報告會影響做出錯誤的醫療行為),生技業跟科技業不同地方在於,

生技業的產品跟人命有關,跟人命相關技術或產品就會很嚴謹的把關其安全性,畢竟這影響的不是一個人,是一大群人的性命。

也還好最後事實的真相水落石出,伊莉莎白從神壇退下,可能她之後再也無法在生技業立足,畢竟在生技產業,

造假及詐欺是一條很嚴重的界線,一旦跨過了想翻身可能難上加難。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