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已經閱讀完一陣子了,遲遲沒有寫出心得,一來是覺得可能會讓自己落於"未來自己也可能成為被遺忘的一群"的思維中;二來是對書中角色從碼頭的興盛到衰弱同情及感慨,也帶出了"你選擇的職涯有部分取決於運氣,若政府想轉型,你的專業可能會變得不值一提";三來是對於弱勢的議題,書中可以赤裸裸的提出觀察及事實,讀者身歷其境、感同身受,覺得政府應該重視及解決,現實是,政府根本不管這種事,資本市場的特性是資源會朝最有效率的地方跑,說好聽是可將獲利最佳化,將資源做最好的應用;說難聽是大者恆大,少數會擁有大部分資源,一般人很難改變什麼,因此講了也是無奈;最後是,人類在每個世代對工作的定義都有所不同,以前是錢淹腳目的時代、之後是高科技業橫行的時代、現在則是自媒體,靠影響力的時代,每個時代賺錢的方法都不同,若沒有與時俱進,恐怕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變成書中那些工人,從意氣風發走向低迷、自毀的路程。
書中是以基隆港為舞台,作者為田野專家,近身觀察碼頭工人的日常,開貨櫃車、下班後的休閒活動;因為忙碌而無暇顧及的家庭,導致了夫妻失和、孩子不親,加上過去輕易收入頗豐,導致養成一些不佳的消費習慣,例如應酬、茶店仔、賭博等,當清醒時,通常已經為時已晚,傷害已造成,財富、關係皆失,在閱讀時深深覺得,有時錢財來的快反而不會珍惜,認為這樣的情況能持續到退休,怎知道政策轉彎、資本主義介入後,一切都變了...錢變難賺、同事間感情淡了、加長的工時及過去的錯誤累積導致關係更加緊張,許多人受不了這樣的變化,慢慢走向憂鬱、甚至更差的下場,看到這樣的結局,好像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在某部分又覺得是他們當時沒有做好財富管理,部分也算是咎由自取,是既矛盾又沉重的複雜心情。
本書個人覺得最後一章的標題:「他們是我們」,太震撼了,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他們,我們今天的決定,會在10年、20年的累積後慢慢地影響結局,為避免變成他們,花點時間學習多種技能是避免被社會淘汰的方式之一。書中有幾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在此分享給有緣人:
1.國家作為全球政經力量與地方勞工之間的重要仲介者—面對勞動市場的轉變,卻採取紋風不動、貌似保護實則不作為的策略,致使碼頭工人在已然丕變的勞動市場中,無從意識市場轉變的開始,而註定之後的必然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