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是講述借貸的歷史,對故事有興趣者應該會喜歡,不過對於借貸的機制比較少著墨,若要針對機制探討的個人推薦「大債危機」這部作品,前者主體在「人與法律」,後者主體在「錢與利率」,借錢,是跟未來的勞動力拿到現在使用,出借方可能有拿不回貸款的風險,因此會收取利息,風險越高利率越高,上述這個觀念是演進許久才被認同的觀念,顯見隨著時代的更替,對貨幣的思維也會改變。以下節錄本書一些個人覺得不錯的觀念:
1.在以物易物的經濟體制下,利息以實物支付,所以計算相當棘手。假設,一位商人借給一位農夫一袋種子,什麼才該是正常利息?該還多少?以哪種物品償還?種子長大後成了莊稼,哪個價值更高?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因地而異。當金錢成為交換媒介後,人們隨即圍繞著利息展開了「多少是正常?多少是過度?」的唇槍舌戰。
2.貸方借出一筆錢,不管借方是以金錢或物品償還,在絕大多數古代和中世紀學者眼中,都是一種奢侈的做法,因為貸方沒有創造價值或有意義之物,卻佔盡了好處。
3.債務衍生商品的發展將債務和負債的傳統定義徹底改變。債務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債務人承認自己欠債,如果未能償還之前所欠債款,則不得再次負債。相反的,債務衍生商品讓合約方支付利息,卻無法要求其立即償還,簡言之,這是真正的債務。這時出現了新的債務形式,即「或有負債」指因過去的交易可能導致未來所發生的事件而產生的潛在負債,它完全受制於衍生商品合約有效期內是否出現的各類因素。債務衍生商品合約讓人們忽略了對合約利息(風險)的關注,只有交換合約雙方的淨現金流。交換合約的複雜特質模糊了債務人、債權人及債務本質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