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知道這部作品是因為看了"瓦基"推薦的書籍而得知,在閱讀這本書有一種「給予」作品的既視感,作品厲害的地方是重塑你的價值觀,將工作同事區分成三種族群:高影響力、一般及低貢獻者。而若我們希望自己在工作職涯上可以更進步、有成就感及挑戰自己,可以朝向"高影響力"成員學習。雖然工作並非生活的全部,但也佔去了我們1/3的時間,我們可以選擇:庸庸碌碌渾渾噩噩的按表操課,表現平庸,對工作沒什麼熱忱但可以養活自己;或是,每天開心的出門去上班,因為你知道今天又會有新的挑戰,你所做的事情對部門或公司有正向影響,同事喜歡與你相處,主管信任你交辦給你重要的任務,而你也對自己很有信心,知道雖然有可能遇到困難、在職場上犯錯,但你已經準備好,用正確的學習心態及樂觀態度挑戰稍有難度的工作。如果是你,你會想選哪一種?
書中同時也舉出許多高影響力貢獻者的故事,讀者可以一窺不同領域的高影響力工作者是如何從一般基層慢慢被受到重視,他們所用的方法,有許多其他書籍探討在不同的情境、領域之下,用類似的策略達成目標,個人覺得"瓦基"推薦書籍厲害的地方在於:這些書雖探討單一主題,但同時帶入許多核心的思維觀念,將主題與其他概念作連結,加強彼此之間的記憶點,就像"思維模型"一樣,當你擁有越多的模型,在遇到新問題時會有更多的工具與手段處理,個人覺得像是這部作品,以及另一部「卡片盒筆記」都可以串聯許多現在有名的心理學、社會學及神經科學學說,也可以說,不論所面對的是工作、投資、生活、健康、家庭、社會、國家、企業、經濟等,與人有關的行為可以區分成:很厲害、一般、很差的思維邏輯,而思考影響決策、決策影響行為,而這一切會慢慢累積,導致5年後、10年後一個人在各個面向的差異。
這本書探討如何在工作中發揮影響力,若用白話的方式是:把自己份內工作做好之餘,多承擔額外的工作分攤主管的工作量及壓力,得到主管的信任;且在多承擔工作量之餘要跳脫自己的職位,從主管的視野切入,試想若我是主管,我會希望底下成員如何跟我合作,發揮高效率及高品質的成果。在多承擔業務之餘,因為對較難的業務沒經驗,難免犯錯或不熟悉,我們應該想辦法讓犯錯所造成的代價降低,或想方法在主管旁見習,直接取經快速學習;在向上管理及與同事相處間能和諧、不參予辦公室政治、樂於助人,讓大家願意與你合作,漸漸的,因為曝光度及工作成果,主管會慢慢注意到你,栽培你成為副手或代理人,你將有更好的發揮舞台。
在書中舉出許多案例提供讀者參考,許多故事讓我驚艷,原來在一份工作中,可以有這麼多方法增加你的影響力,在遇到困難之餘願意挺身而出,即使沒人負責也願意扛下,直到有人接手,若一般人可能覺得這些事情是吃力不討好,反正沒人管出事也不關我的事,做好自己份內事就好,這觀念也沒錯,不過是否增加自己影響力的決策差異就是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