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並非每位吸毒成癮者起心動念的原因如刻板印象般,是自制力不足、好奇心及個人情緒上問題,為了逃避現實而養成此習慣;書中有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對毒品成癮,更有的人一開始還不知道這是毒,等一陣子成癮後才知情。因此,我們在看事情時,有時不能只看片面資訊就以偏概全,實際上很多情形是不清楚不了解,書中有許多打破讀者刻板印象的描述,例如:正義化身的警察與販毒集團勾結、其貌不揚的中年男子是販毒集團的大咖。而書中還探討不同時代間政府、成癮者及與戒毒相關人員對於毒品的觀念變化,個人覺得許多內容翻轉了對"毒品產業"的印象,揭露了未來毒品對台灣的潛在影響與風險,是一本警示的入門暗黑經濟、毒品從上游販售至成癮者探討的書籍。
以下幾點是個人覺得本書值得收錄的精彩內容及觀念:
1.社工長期觀察,在十五年前,到少輔院的孩子會看不起吸毒的孩子,會說吸這種東西會變趴帶(笨蛋),沒路用(失敗的人)。但到2015年左右,她發現情況逆轉,不管犯什麼罪進來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有程度不一接觸毒品的經驗。以前,看不起碰毒的人,現在會吹噓自己一次可以吃多少咖啡包,或是賣了多少藥,當成一種自我標榜。
2.精神科醫師張耿嘉提到:戒癮是一個光譜,是一種慢性病,從成癮到零使用之間,成癮者可能會在這個光譜裡不斷移動,美沙酮也有可能終生服用,但這也是戒癮的難處,你不得不選擇一個傷害較小的方式,你會說一輩子用美沙酮很可怕,但沒用美沙酮,海洛因的成癮者可能不到幾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