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去年5月發生的事情(2020/5/8),經過新店溪河畔發現一堆魚翻白肚,而且超級多,整片河流都是,在河流較緩慢的區域及河岸兩旁的岸上那魚肚更是多到難以想像,這樣的景象親眼看到真的非常震撼,這麼多的生命就這樣隨著溪流載浮載沉,而我很好奇為何這些魚類會大量的死亡,隔幾天出現了新聞報導,環保局研判是:「天氣過熱、水源減少導致溶氧量過低缺氧造成」。
2020/5/8 疑溶氧量不足,雙北多處河川魚群暴斃。
這個說法非常令我困惑:溶氧量過低是造成魚類死亡的結果,但是成因推給天氣過熱這點真的很奇怪....怎樣叫天氣過熱?40度嗎?沒有其他可能因素造成嗎?上游的汙染源排放量有沒有監控?我不清楚,抑或是有什麼潛在汙染源沒發現到的....我試著從網路上查詢過去新店溪魚大量死亡的歷史新聞報導,發現了幾篇文章:
2014/12/3 新店溪溶氧量逐年降,汙染值堪慮。
2011/4/19 新店溪大量死魚,北市:溶氧低魚群缺氧死亡。
其中2014報導中有水利專家(荒野協會及臺灣自然科技理事長)提到新店溪應整治河川,包含清除有機底泥、上游大量攔截水源問題等等。
直接以"天氣過熱"當作魚群暴斃的死因是一種模糊真正問題的說法,將問題推給大自然天氣最簡單,甚麼事情都不必改善,常常經過新店溪河畔,有時會看到一層"浮油"或是"垃圾"在上面漂浮,而河水的顏色也非清澈透明,"個人的推測是河水裡面優養化嚴重",而這個問題是需要找到它背後的原因去改善它,不然魚群暴斃這問題還是會一再發生。
有一條乾淨的河川對市民及河流的生態都是好事,幾十年前都可以在新店溪抓魚抓蝦,現在呢?變成一條不那麼臭的水溝罷了,問題擺在那邊不會自行解決,希望未來我們可以擁有一條清澈透明的河川流經我們住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