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老人商機不能主打老人年齡層,而是要設定為所有年齡層皆適用,因為人會抗拒自己已經變老的事實,商品若主打老年人,消費者若認為會影響面子就會選擇不消費,商品失敗率就會提升,聰明的商品策略會避開主要消費群為老年人,不將商品與老年形象掛勾才能有機會賺到老年商機。不要把老人視為問題,而是視為另一塊消費族群,未來高齡化的社會將會有很大的潛力。
重點觀念:
1.馬斯洛的層次理論:最底層為食物、住所、醫療;第二層為安全層面;更上層為愛與歸屬感等社交主題;第四層為對自我與他人的尊重;最高層則是與自我實現有關,就是"成為你所能成為的一切"。
2.真正問題出在我們把老年人當成"問題"。事實上忽視高階慾望反而對年老生活有害,除了讓人對於活很久興趣缺缺,甚至會減損健康與安全創新產品的效用。
3.滿足高階慾望後,回過頭來也會讓基本需求變得好解決。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了解年長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東西。
4.集體缺乏想像力,導致適合明日銀髮族的產品無法問世。然而能帶來突破的卓見的確存在在消費者的腦中。應用那些智慧是機會,同時也是威脅。
5.一旦擴大"照護"的定義,納入換燈泡、協助填寫文件、提重物上樓等,就能看出這種商業模式能填補市場重要空缺。日益茁壯的隨選與共享經濟的服務可以讓年長者在自己家住得更久,是令人興奮的發展。
6.在美國,50~64歲的人有71%寧願在自己家中與社區裡安詳老去,65歲以上人更高達87%。如果社會認定老人揮霍國家慷慨提供的社會安全福利金,更容易造成世代衝突。
7."退休"這個人生階段正在逐漸消失,越來越多人過了65歲後依舊想繼續工作,或是轉換跑道,到新領域工作,或是兼職。不過很多人煩惱著身分轉換問題:沒了工作,你是誰?如果不知道自己扮演什麼身分,怎麼知道早上起床後該做什麼?
8.為什麼老了之後不論是去退休社區或是養老院,必須搬出自己的家?只為了安全起見?為什麼老了要被迫失去自己的過去、親友、身分認同?在絕對必要之前就得失去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美國延伸出另一種互惠團體:協助彼此完成年紀大了會力不從心的小事,如果是大事則互相幫忙尋求協助。互助會最基本的要素其實是在一般人覺得最不重要的事:提供樂趣。
9.互助會(燈塔山村)是以一種"喜歡複雜勝過簡單"的精神:強化自己的模式,提供更豐富的服務與活動,增加社交聯誼,製造機會給人生處於轉換期的人士找到新的休閒嗜好。
10.未來的世界可能走向年齡整合,而非年齡隔離。以這個前提設計的產品,成功機率遠勝於對手,尤其是連結技術與共享經濟服務。"年紀大的人能力與動機不足"是一種誤解。
11.銀髮族產品研發精神應為"卓越設計",最基本的原則是:別讓年長消費者受挫,另外應拿出積極同理心。知道知識是一回事,要能體會無能為力又是另一回事,能真的承受心理衝擊才足以恍然大悟。
12.推出新產品前要先判斷是否牴觸銀髮族的心智模式,也就是他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們習慣的做事手法。如果產品為能引起共鳴,原因是設計與行銷並未考量到心智模式,這是產品的問題並非消費者的問題。出色的產品能夠符合直覺,每個人都得到好處方式,減少使用障礙或妥善處理心智模式,連年輕族群也能一起享受便利性。
13.卓越設計是一種無障礙性高到破表的通用設計,好用到大家都搶著用,不論是否失能都一樣。產品可以靠二種方式達成卓越:1.先是有人特地替年長者或特定失能人士做設計,最後恰巧增加所有人的生活便利性。2.當創新者純粹做出讓每個人的生活都更便利的東西,附帶作用讓年長者與失能人士得以做到先前做不到的事。
14.許多人"敘述性偏好"是自己寧願死,也不要拖著一身病痛活著,但"顯示性偏好"也就是我們替自己、愛人做出的選擇幾乎百分之百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苟延殘喘下去。
15.有研究估算與老年照護相關的假性出席(在上班時段偷安排老年人看診時間)產生的企業成本可能高達請假企業成本的十倍,每年高達數千億美元,而且這還只是非照護的成本。
16.先找到正確的問題,然後才想辦法解決:我們希望找到最關鍵的問題。基本上那就像是當我們看著消費者,知道我們可以他們的生活更美好。
17.在提升照護的智慧型住宅中,還是需要有人負責監控判斷系統是否出錯,可能是由家人、親友或專業照護人員。研究發現,人類負責高階創意決策,機器靠著運算馬力支援決策過程。放到照護領域是結合"高科技"及"高感性"的做法,有可能創造比單一元素強大的組合。
18.我們沒有好的指標可以評量一個協助人們活下去的機構是否成功,卻有非常精確的健康安全評量指標,也因此安養院人員會關注哪些事就不難猜想:人們關注老年人是否體重減輕、沒吃藥或是跌倒,而不在乎他是否寂寞。這些機構"可以保障安全,卻缺乏所有年長者在乎的事"。
19.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關注正面資訊程度超過負面資訊,也比較容易回想正面資訊。"老化"事被高度低估的過程,而人老了會更幸福是最被忽視的好處。
20.年輕人沒做好迎接未來變老的準備,要存下至少15%收入才夠。替不確定的未來做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做準備,年輕人不太存錢是一大隱憂。負面的未來展望深深影響著現在。年輕人選擇體驗此時此刻,而不是霧裡看花的未來。但要是我們繼續重視現在勝過未來,結果將不溫馨也不愉快,這個後過是:出現一大群渾身是病、完全靠政府養的老人。
21.隨著晚年生活逐漸展開新的意義,人們對於未來的期待會改變。如果青壯年時期就開始儲蓄以及保養身體,不再感覺是討厭的功課而是迫切的重要,所有人最終都必須負擔人口老化的成本,或許行為模式會改變。
22.一種隱而不顯得先驅使用者創新:如果不懂熟齡女性的渴望,線索小道很容易錯過,但有創業家沒有。設立了一個以"說故事"為目的的平台:使用者可以提供食譜,但比起一般的網頁,重點在傳遞背景故事。
23.銀髮世界充滿無限商機,但也可能馬失前蹄,主要問題在於我們不曉得前方有什麼。明日的消費者想要什麼尚是無人知曉的領域;更麻煩的是每個人的羅盤都吸往錯誤的方向。作者給的建議是:不要相信你的直覺。我們的方向感似乎很可靠,但其實被數十年的錯誤論述深深扭曲。若想深入理解,可能得實際體驗目標顧客的日常生活。企業採取的最佳方式為:研究先驅使用者。先驅使用者甚至比嚮導更能引領企業走進銀光經濟的陌生領域,不但能了解今日消費者真正想完成的工作,甚至還能一併指出未來。
24.試著將龐雜的經濟與行為體系,濃縮成幾個可以控制與採取行動的小塊。在過去企業把"生產者"與"消費者"當成不同的二群人。但如果要在銀光經濟成功,需打破一個人只是"生產者"或"消費者"的分類方式。老年人除了會取,也有能力給,可以投資自己的豐富經驗與資源。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個人對老年生活有許多刻板印象,台灣以及全世界都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商機將越來越大,但目前提供的服務與商品還有許多進步空間,這層代溝需要靠打破年齡界限的思考模式,真正體驗老年人不便的生活及過去經驗累積的心智模式,用同理心來打造符合全年齡層的產品,這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誰能抓到這個機會,就可能是十年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