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重點:有時候行動會先行於大腦思考,專家經過長期鍛鍊學習會培養出直覺,此學習方式除了大腦參與外身體佔的角色更為重要,人工智慧可於演算特定領域、限定範圍的問題可能勝於人類,但關於經由實踐、體驗、習得性知識而言,卻是難以取代。
佳句摘錄:
§ 以餐廳為例,google可以告訴我們"描述性知識",也就是一些特色和數據,提供場所的部份敘述;但"習得性知識(經驗性知識)"不只是外顯或能加以敘述的訊息,必須要親身體驗才能獲得。我們依賴科技,例如google地圖,造成的結果是不在參與和周遭環境互動,科技重視效率、數據和分析,其中卻缺乏經驗、參與或真實的理解。
§ 研究指出特定與動作相關的認知狀態都和實際執行該動作有關。研究發現光是想像某個動作而沒有執行也會使相同的神經通路活躍,動作模擬理論解釋了為什麼觀察可以是身體習得知識的核心,透過觀察其他人的活動,身體會和大腦共同合作,讓我們準備好進行動作。
§ 洞悉性決策核心是"經驗累積",精確來說是可以快速辨識的能力。經驗會影響人們選擇的決策方法。研究發現經驗較少的決策者會採用比較分析型的方式,因為缺少洞悉的能力,他們與老手不同,對於不同的情境經驗不足,因此沒有資料庫可以提取參考分析,經驗的累積會帶給人們判讀情勢的能力,減少無益的選項,並作出良好的反應。身體是我們感知能力的中心,也是洞悉性決策的核心。
§ 下決策,解決問題時,可以採用一種方法:到不一樣的地方去田野調查,這麼做的好處是,除了模型和數據之外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也能體悟到其他人的世界和自己的理解是截然不同。
§ 透過模型和統計數據的稜鏡看世界,無法真實反映人們每天的生活經驗。體現知識的理論告訴我們,身體可以觀察到周遭世界難以察覺的訊號。透過身體感官,我們可以感知並理解周遭的世界,讓我們更理解其他人的世界。
§ 創意需要想像力的跳躍,同樣需要對細節的注重。再細微事物都很重要,身體就像海綿,能吸收我們沒有意識到的細節,成為整體經驗的一部分。
心得: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個人認為大腦是人之所以異於其他生物的最重要器官,但書中內容推翻這個觀念,身體同樣扮演重要角色,並說明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車要能全面自動化的困難點,也舉出許多例子(騎腳踏車),闡述實際體驗的經驗是如何影響學習,在學習一項技能或是解決問題,大腦與身體是同等重要的。而對於科技、大數據,它所能提供只在描述性資料,無法提供人類與環境互動的資訊,包含氣氛、香味等無法量化的感覺。實際體驗比用眼睛閱讀文字、分析資料來的更好,應證一句古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行動比言語更有力量。就如這本作品的結尾所說:身體就是我們人類的超能力。是比人工智慧、地球上生物中更為強而有力的生物設計,我們應該重視它而不是忽視它。如果要設計老人住宅,實際模擬體驗老人的生活,轉換立場更能了解需求;若需要針對弱勢族群制定政策,實際體驗街友或難民的生活比閱讀計畫書及數據更為重要,實際動手做、體驗,能轉換理論為實務,真正了解他人的需求,人依靠模仿學習、依同理心而互相理解。身體的學習、記憶可靠性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重要,學習新技能除了動腦之外,記得也要動手,動用五官會學習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