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客來-撒錢之王: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

當全世界經濟都被綁在一起時,美國聯準會(FED)可說是世界的中央銀行,它的決策會左右全球股市,以及貨幣的匯率;若要賺錢不一定有你們的份,但若要欠債則是拖全部國家下水,這部作品主要角色是聯準會的前委員,以及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近期主席:鮑爾、葉倫等,讀者可以知道近20~30年的聯準會是如何決策利率,又如何施行印鈔的實驗;量化寬鬆?更新一代的量化寬鬆到底是什麼?是如何運作,將鈔票注入經濟體系裡面,閱讀完畢深深感到震撼,FED就像大富翁的銀行家,可以隨時變出鈔票,制定遊戲規則,當遇到問題時(經濟衰退、疫情等)怎麼辦?印更多鈔票~印更多鈔票無法解決問題怎麼辦?沒關係,印無限的鈔票。這樣的行為是否有後遺症?有,而且可嚴重了,會助長泡沫的形成,當累積的夠大時將生成另一個危機,我們可以見證這個印鈔盛世,參與整個過程,故事仍持續進行下去,結局如何沒人知道。

這部作品相當厚,共有335頁,以下節錄個人覺得不錯的觀念及重點:

1.聯準會升息,就會讓經濟體的速度慢下來;聯準會降息,就會加快經濟體的腳步。公開市場委員會則像是核能發電廠控制室裡的工程師一樣,需要更多電力時,他們負責加熱反應爐(靠著降息),環境過熱時,他們就讓反應爐冷卻下來(利用升息)。

2.量化寬鬆的貨幣會讓極富有以及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更形擴大。這會讓一小群擁有資產的人獲益,懲罰一群極廣大靠著領薪水過活、努力存錢的人。同樣重要的是,這一波資金狂潮會鼓勵華爾街裡每一家機構,讓他們在一個債務便宜、大量放貸的世界裡做出風險越來越高的行為,很可能導致一開始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那種災難式金融泡沫。

3.聯準會裡鷹派與鴿派之爭,討論的通常是通貨膨脹:這指的是價格快速上漲、貨幣價值下跌的一種危險狀態。如果將聯準會當成一群核能工程師,通貨膨脹就相當於要不計一切代價避免的爐芯熔毀。

4.執行量化寬鬆時,聯邦準備銀行聯繫主要交易商,提出要跟銀行買進80億美元的政府公債,主要交易商就會把公債賣給聯準會的交易員。然後交易員在鍵盤上敲幾個鍵,叫主要交易商的銀行人員查一下他們的準備帳戶,憑空創造80億美元,完成買債行動。主要交易商就用這筆錢在外面的市場裡買資產。

5.少了央行無法運作的理由是,每一個現代國家都需要可靠的貨幣形式。貨幣是一種具有價值的交換媒介,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間移轉價值。少了貨幣,人們得拿穀物換菸草,還要去計算該用多少換多少。

6.資產泛指任何人們買來儲存價值的標的。火腿三明治不是資產,因為其價值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消失;這是消費品。另一方面,金條、股票、畫作及公寓大樓都是資產。

7.資產價格一開始有上漲,而這樣的現實就觸發了資產膨脹。某個人買下地契,用更高的價格賣出,看到價格不斷上漲,又引來第三個人買進地契。如果這樣的循環能夠永遠下去,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一個更快樂的地方,但資產的價格必然會收斂到和資產的實際價值相近的水準。如果有人開始賣房子了且沒有人有意願接手,接著每個人都開始跟著脫手,資產泡沫破滅,價格暴跌。同樣情形出現在房市、土地、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等。

8.聯準會不只助長了資產泡沫,還不得不拯救那些因為泡沫脹大而獲利最為豐厚的放款銀行。日後聯準會將發現一件事,某些銀行規模太大、在系統裡的關聯太過錯綜複雜,因此不能放手讓他們倒。

9.銀行盡可能承作最多貸款,收取每一樁貸款交易的手續費,然後把債務人可能違約無法償還的實質風險挪到其他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這樣手邊就無需持有一定金額的現金準備。

10.如果一家銀行夠大,把夠多的風險分散給其他銀行,那麼,這家銀行在危機時就能得救,為了拯救這家銀行,可以違反或重新制定之前既有的規則,也就出現了一種叫大到不能倒的銀行。

11.這張鈔票面值為50萬馬克,鈔票下面有一行簡單的說明寫著:1921年,這張鈔票可以買一間大房子。1923年,這張鈔票可以買一條麵包。這是德國惡性通膨時代的活生生記憶。這是很好的提醒,讓霍尼格記住通膨的破壞力道。第一種物價通膨可能導致貨幣價格幾乎盡失。而霍尼格憂心的是另一種膨脹,也就是資產價格的膨脹,當脆弱的泡沫破裂時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停頓時會發生何種慘劇。

12.最重要的政策一定和通膨有關。膨脹有兩個:消費者物價通膨以及資產價格膨脹。葛林斯潘領導的聯準會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長期只聚焦在其中一項:物價通膨。只要消費產品的價格不要漲太快,聯準會就可以不斷降息,不斷提高貨幣供給。他們不管資產價格,放任其依著不受控的本質發展。

13.聯準會的領導者多半聚焦在身邊的短期事件與新聞報導,但聯準會行動一旦有了足夠的時間在整個金融系統裡運作,會長期在真實世界裡展現效果;另外一點是資產價格膨脹的後果很嚴重。等到最後資產價格修正回來(這種事一定會發生),將引發重大金融動盪。如果聯準會透過鼓勵資產價格膨脹來達成把失業率壓在5%的目標,就必須面對當資產價格這邊修正時失業率要提高到10%。這樣一來聯準會得執行更強力的干預,才能修補資產泡沫造成的傷害。

14.古老的人性,例如貪婪、短視和傲慢,是這些問題的核心,這些特質如今也和我們如影隨形。當資產價格上揚、債務很廉價時,就會引發大膽魯莽的行為。有時候不上車才是明智之舉,在某些情況下,讓隊伍在你身旁呼嘯而過比較好。

15.聯準會是全世界最強的買方,不管需要多少錢才能成交,聯準會都可以創造出足夠的資金。交易員只需要在電腦終端機上敲幾個鍵就好了。

16.聯準會設立的機制是類似輸送帶。輸送帶從聯準會外啟動,始於非主要交易商的避險基金。這些避險基金可以像大銀行借錢、買進政府公債,然後叫主要交易商把這些公債賣給聯準會以換取新資金。避險基金可以借錢買進千百億的債券,然後賣給聯準會賺取利潤。一旦輸送帶開始運轉,神奇地將債券變成現金。現金會流進銀行系統裡,找個地方生生不息。量化寬鬆創造出來的每一分錢,都對既存的錢造成壓力,就像把水注入本來就已經滿出來的水池一樣。

17.量化寬鬆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要確保儲蓄的長期益處每過一個月就少一點。創造出大量的資金,讓人們瘋狂的去找尋可以投資的地方。經濟學將這種動態稱為「追尋收益」或「追求收益」。

18.零利率政策就這樣帶動資產價格上漲。當人們追求收益,他們就會去購買資產,需求上漲之後,就會帶高公司債、股票、房地產甚至藝術品的價格。資產價格膨脹並非量化寬鬆方案意外導致的結果,根本就是其目標,聯準會冀望資產價格提高能創造出流入廣大經濟體的財富效應,並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

19.柏南克的演說帶動了「宣告效應」。每當有跡象透露出任何聯準會將有所行動時,會改變了投資人的預期,使得市場價格開始隨之變化。這表示,不啟動這些行動將導致價格朝向相反方向,間接綁架了委員們的決策。

20.把金融體系想成蹺蹺板,有助於理解退場恐慌的概念。蹺蹺板的一端是風險性投資,比方說股票或公司債,另一邊則是安全投資例如美國十年期政府公債。資金在蹺蹺板上來回流動,依投資人有多大膽來決定方向。量化寬鬆的目標是聯準會買了很多十年期政府公債,把利率壓得很低,強迫投資人把他們的錢流向風險比較高的這一端。當柏克南指出聯準會減少購買十年期公債時,資金開始回流到比較安全的一端,流出風險較高的資產。蹺蹺板傾斜了,隨著聯準會的干預手段越來越極端,傾斜的速度也會越快。退場恐慌最明顯的症狀是股市忽然大跌。

21.聯準會被困在購買資產的行動中,這套方案導致資產價格膨脹,同時也讓美國企業的負債來到新高水準。這是量化寬鬆的目標:讓債務變得廉價、帶高股票價格並讓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22.公司貸款不像房貸,不會在期限內逐步償還本金。公司幾乎不打算真的償還債務,反之,它們通常會展延債務,指它們會請銀行在債務到期前賣掉,然後再借一筆債務取而代之。債券到期了,但債務沒有清償,變成公司後來再度賣出並展延的新債券。

23.當借錢很容易的時候,企業會用舉債來進行合併或私募股權收購,能從這類活動中獲利的是能取得資本的人,但這些人很少有亮眼的創新,也很少能創造出新的工作職務或是替勞工加薪。

24.2010年時,聯準會開始第二輪量化寬鬆並讓利率訂在零值,挹注了幾兆美元的資金到銀行體系裡,而且大力懲罰任何想要把錢存起來的人,把錢逼進了像槓桿貸款這種產品的地方,讓人費解,風險也高。

25.擔保貸款憑證(CLO)的創新關鍵,是將CLO裡包含得槓桿貸款標準化。根據風險把貸款分成三大塊,決定這三個群組風險的因素,是收取債權人支付的利息時持有貸款者的順位。

26.這是聯準會2010年起所造就出來的,你會碰到的是人造底部,底部加高的部分是聯準會墊起來的,因此,你在這類市場裡不會有損失。如果不會有損失,那就不叫市場了。大家相信不會虧,因此所有的資金開始進入槓桿貸款和CLO等等新市場。

27.他們必須創造出最高利潤、提高業主的報酬並證明公司已經找到一條路線可在未來幾年大幅成長。要達成目標,可以想辦法發明產品、跨足新市場,或是在原本的工廠裡再進行投資,提升既有產品的品質。但瑞斯諾德的領導者在想辦法賺大錢時特別關注的只有兩點:企業債務及公開市場股票的熱門市場行情。它們從這些市場賺到很多真金白銀。

28.壓力測試會假裝銀行正面臨危機,然後要銀行提出書面解釋為何他們可以活下來。要通過壓力測試,銀行必須證明它們手邊有足夠的資本,可以支應假設性危機中發生的虧損。

29.霍尼格相信,銀行需要的資本緩衝,大約是總資產的10%,他用有形資本這個指標來計算銀行的準備金,這是銀行可以用來支應虧損的硬性資本。而一般銀行大概約5.5%。銀行還不到把資本虧光時就需要紓困。

30.銀行提報的商用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裡的貸款利潤,一直都比佛林從獨立資料庫裡得出的數字高很多。獲利數值有些膨脹了30~65%,除了存心欺騙之外,佛林想不出其他理由來解釋這樣的虛報。

31.整套金融體系,都以零利率為核心,全世界都一樣,規模很大,想一響要轉移到高利率新均衡要歷經的調整過程。你認為不用付出代價嗎?不可能。你帶領了經濟體系,導引整套系統走向人為的低利率。你讓人們在這樣的基礎上做投資,人們在這個基礎上做的不是投資,而是在新的活動裡投機,人們據此從事衍生性商品投機交易,然後現在你說要調回來?這不可能不用付出代價。

32.很多交易員和避險基金都利用大量債務累積出風險性極高的部位,如果市場下跌,這些避險基金就會開始賣掉所有能賣的資產,以清償債務。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不會有太多人出手買進這些資產,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說「流動性搭配不當」。聯準會正在替另一次的市場崩盤鋪路,零利率政策與量化寬鬆每多拖一個月,崩盤的機率很可能就更大一點。

33.如果附買回利率沒有馬上從5%降至2.25~2.5%之間,很可能引發瀑布效應造成一系列的倒閉。所有避險基金會被迫另尋他途找現金,開始拋售強勢資產。如果一下子有太多人都這樣做,就會引發去槓桿事件,指每個人同時清算持有部位,導致價格崩盤。去槓桿事件可能大型且動盪。

34.每一個準備帳戶就像是裝了水的玻璃杯,注水量剛好來到紅線時,代表滿足最低的法定準備要求。銀行不希望持有任何高於紅線的準備金,因為他們可以把多出來的錢借出去賺取利潤;而他們也不希望現金低於紅線,不然他們就會違反保有最低準備金的規定。

35.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聯準會可以直接把銀行放在聯準會準備帳戶裡的現金生出的利息直接付給銀行。聽起來是小事,但聯準會憑此已足以讓金融體系轉型。如今,聯準會不需要用附買回操作來掌控短期利率了,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也不再有上限。如今聯準會可以藉由提高或降低超額準備的利率、也就是所謂的超額準備金利率來控制短期利率,取代了附買回交易。

36.避險基金可以把賭注的槓桿操作拉到50比1,意思是,他們每拿到一塊錢,可以多借五十元從事交易。避險基金在美國政府公債、附買回貸款和政府公債期貨之間打造出一個互相強化債務和風險的三角形。就像在路邊撿起隨處散落的錢,但一撿是幾百萬美元。

37.這是公司債市場脆弱之處,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危機,就像一條鎖鏈一樣,每一個環節都和下一個有關,很可能拖垮整個銀行系統。

38.聯準會並不想做任何有創意、有新意的事,只是想找出金融界哪個角落正在被火焰吞噬,然後把新資金大水往那個方向澆過去。他們成立了特殊目的實體,透過這種手法使用納稅人的錢,讓聯準會擺脫平常的限制,開始買進風險性債務,並貸放貸款給經濟體中某些新的部分。如果虧損,則先由納稅人買單填補虧損。

39.基本上,我們現在把信貸風險社會化,永遠改變了經濟體運作的本質。聯準會表現得很清楚:審慎投資將不再是可接受的行為。

40.新冠病毒疫情是超越銀行的銀行恐慌,影響了美國整體經濟,如今,聯準會是所有人的最後放款人。當新冠病毒來襲時,人們明白情況有多嚴重,大家開始大幅且廣泛的出脫每一種類型的風險性資產,這就像是現代的擠兌。

閱讀這部作品,讓我聯想到「赤字迷思」,講述的論點蠻不同的,「赤」書認為只要出現問題美國就應該注入貨幣來解決,只要注意物價通膨沒有異常,就能一直使用這種手段。但這部「撒」書,個人覺得比較符合現實,印鈔票終究會造成影響,是需要時間,且每一次遇到危機,FED就會發展出更侵略性的方式去影響經濟體,從量化寬鬆、到量化寬鬆2.0、到2020疫情的無限量化寬鬆,可以見識到FED將全世界經濟都牽扯進來,多餘的資金最終需要找到停泊之處,個人淺見可分成兩種:推升安全性資產的價格,降低報酬率;已及增加對風險性資產的投資。不論是何者,都是再為下一個資產泡沫做準備,但泡沫是否破裂與政策有極大關係,政府可以小心緩慢的干涉,再危機爆發前慢慢讓泡沫縮小。但人性,通常是貪婪及過度自信,個人認為這樣的貨幣操作,除了嚴重影響貧富差距之外,對一般中產階級也有不良影響,當大家發現投機能比按部就班的勞動可以獲取更多利益,大家就會一窩蜂的投入,比的是誰是最後的傻瓜,逃的最慢將會是受傷最慘重的,不管是量化寬鬆或是台灣的房地產,已都是累積已久的惡習,大家都相信出事政府會出手干預,就更肆無忌憚的投機,而保守的中產階級則變成失落的一群,賺錢沒他們的份,但賠錢要全民買單,個人覺得這樣的資本市場並非全然的健康,但這已是目前運行最成功的一種模式,就看未來人類的智慧如何處理更加複雜的經濟及市場機制。這部作品內容豐富精彩,縱使有些專有名詞有些艱澀,但能深入旁觀FED的內部運作狀況,了解世界印鈔之王背後的主使者們,也是一種全新的樂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計畫(逐步邁向財富自由之路),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