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001_1599530642

沒事就是好事,在工作上被主管找去辦公室"聊聊",對於員工來講總是忐忑大於欣喜,至少我的經驗就是這樣,當主管對我說:等等來辦公室一下,有話要對你說。

這時心中略去好幾個種不同情境,是最近哪裡工作出錯了嗎?哪邊讓主管不滿意?主管從別的部門聽到什麼?

主管對於員工的回饋理論上應該是員工可以更精進技術、增強工作效率的機制,但在企業文化之下,回饋約談這件事情通常都是負面大於正面,因此沒事不會去找主管泡茶聊天,也喪失了藉由第三方客觀觀察可能造就進步的機會。

這本書就是要翻轉這個不良的回饋機制,希望不論是主管或是員工可以正向面對回饋的影響,把這個行動視為一種雙方成長的機會。

內容同樣再次地提到"心態"的問題("心態致勝"這本書只要是關於學習或是討論達成成就的書籍這本書大概是這本書大概是本人目前看到最常被引用的書籍之一),作者譚拉.錢德勒建議大家對於回饋要用"成長心態"來面對,藉由回饋讓對方改變成長,而不是用責罵的方式處理或解決問題。

要建立良好的回饋文化很難,在溝通時會有表達者與接收者,但每個人成長背景及理解能力不同,同樣一句話或同樣意思,在不同個性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表達者可能因為表達能力不夠精確而無法正確傳達意思,或可能接收者無法正確理解或解讀收到的訊息,這樣的溝通回饋就很難達成"正確精準的傳達意思",對於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作者有在書籍中討論。

pcpkzlk_210x315

建立良好回饋有三個重點:

1.公平

公平可以創造信任,在一個良好的溝通上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若沒有取得信任不論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為何要去聽一位不信任的人的建議?他說的不是事實。在與對方交談時要以客觀且不帶階層關係的談話,較容易有良好的溝通效果。

2.聚焦

若沒有明確的說明實際例子,或是討論的範圍太廣泛,對方很難知道到底指哪件事情或是哪個地方處理出問題,這樣的回饋有談但無法談到心坎裡。若太多訊息對方也很難一次性的消化,結果容易失焦,提供者覺得自己表達清楚,接收者卻一片混亂,因為失焦導致不清楚提供回饋者的意圖,變成猜測,導致錯誤的解讀,因此能良好精簡表達重點是提供回饋者很重要的任務。

3.頻繁

若希望員工改善表現績效,若不頻繁的提供回饋建議可能導致員工已經養成"不良習慣",讓人聯想到教練在教球時不可能整堂課只提供一至二個回饋建議,而是一發現學員哪個動作或表現有問題就立即回饋,這樣的好處是學員會立刻知道問題在哪,也可以在尚未養成習慣錢立即改正,因此頻繁的提供建議也是很重要的。

除此之外作者建議提供意見者要養成"注意力的藝術",這是指專注地觀察自己、他人的行為舉止而了解狀況及學習事物。注意力可以協助取得提供回饋的資訊。

對於回饋這個行為也分三種:

1.請求回饋

目的為由他人角度來找到自己的盲點、自己沒注意到的地方、讓自己可以接收到需改善的地方可以制定計畫、想辦法讓未來的自己更加進步。

2.接收回饋

接收到他人回饋時,建議要長時間思考,確認及釐清回饋的本質及問題,若對方是善意,可以自行評估要接受改善或委婉拒絕;若對方是惡意的回饋,可以說謝謝,內心拒絕此項回饋。

3.提供回饋

如果有機會成為提供回饋的人,記得回饋三大重點"公平、聚焦、頻繁",建立良好的信任及注意力。提供回饋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技能。

​透過回饋,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動與習慣,多加練習使自己表現更好,科學證實大腦具有可塑性,藉由回饋改變行為的同時這些經驗也讓大腦重新建立神經的連結,讓自己更進步。

回饋也是一種學習,我們應成為一個終生學習者,不論從他人、工作或是閱讀取得學習改善的資訊,以成長心態來面對,主動的尋求回饋、接收回饋,從不同人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建立一個良性的改善循環。

這本書內容雖然不多,一個複雜的回饋行為用簡單的方式呈現,並提供工具讓讀者使用,個人覺得應用在職場上相當有幫助,尤其主管更應該閱讀這本書,以此學習"精準回饋",讓員工不會害怕及逃避可以學習的機會。

追求進步的人也應該看這本書,與周圍的朋友及同事建立信任,可以從同儕間取得寶貴的回饋意見,習慣養成後將不再害怕別人給予建議,還會感謝他們有機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樣子。

 

 

(1Hour)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