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可以是人類的超能力,也可能是毀滅人類的武器。
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聯想到「原子習慣」,還有聯想到「鉤癮效應」。這些書籍都在探討人類習慣的養成對於生活有多大的影響。
這本書若按照原文翻譯應為"習慣的力量",不知道臺灣為何要取一個與英文完全沒有關聯的書名,可能是一種行銷手法吧。但書中的內容真的非常精彩,尤其開頭以一位腦袋受傷病人為故事主角,藉由臨床研究得出即使腦袋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人還是可以藉由習慣來做決定與生活。接著每一章節都以一個故事為起始,帶出習慣在這些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每個故事都令人拍案叫絕,最後收尾再用二個完全相反的例子呈現習慣帶來毀滅性的結果時,身為旁觀者要如何去判斷案主是否要為自己行為負責。
很喜歡每個主題的故事,不論是美鋁企業如何改變習慣進而改善公司經營績效、星巴克如何對員工進行教育訓練成功創造成功的服務文化、倫敦地鐵失火案是因為"穀倉效應"導致陳腐文化的陋習造成多人死傷的慘劇、塔吉特如何利用大數據來吸引消費者採購、牙膏、芳香劑及廣告如何藉由習慣引導消費者而締造高營收的熱賣商品。可以這麼說:習慣可以影響了一個人朝目標進步、讓企業成功獲利,但習慣也可能導致重大災難、毀滅人的一生。端看我們選擇養成了什麼樣的習慣。
上圖為一個實驗,利用朱利歐這隻猴子來測試習慣迴路,實驗設計是這樣子:將朱利歐猴子綁在電腦前面的位置上,位置旁有一根拉桿,當電腦出現圖形時,朱利歐若拉拉桿子,則會提供果汁的獎勵,科學家發現,在養成習慣迴路後,當朱利歐看到提示時拉桿子,但還沒接收到獎勵,大腦已經發出渴望愉快的神經訊號。當腦袋有了渴望,朱利歐的行為與反應就會自動出現,等於被習慣牽著鼻子走。這個習慣若以負面的例子來說就像賭博、吃角子老虎一樣,人類渴望中獎時的快感,就會不停地去拉霸以獲得微小機率的獎勵。
在生活中很多都是習慣養成的,而現在科技商人也知道要利用"習慣"讓使用者成癮,就像「鉤癮效應」一樣,在商品設計上讓使用者提高黏著度,吸引注意力。
上圖為「鉤癮效應」的流程,可以發現 觸發=提示;行動=慣性行為(拉桿子);獎賞=賞酬;投入=創造渴望。
像是facebook、IG、Google都是讓使用者創造習慣,讓企業得到大把的獲利。
上圖為「原子習慣」的習慣迴路,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一樣的步驟:提示→渴望→回應(行動)→獎賞。
這本書有一段敘述與原子習慣概念雷同,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呈現:
"核心習慣得以帶動廣泛改變的一部份來自–小贏。小贏的威力與影響力之大,超過勝利與成就感本身。小贏是穩定改善小優勢,每完成一次小贏,一切就開始動起來,為成為另一個小贏預作準備。小贏會帶動深層的質變,方式為化小優勢為模式或習慣,久而久之大家會相信更大的成就與勝利就在眼前。"
原子習慣是告訴我們每天一點小小的好的習慣改變累積久了會造成巨大的差異,道理是一樣的,因此看完這本書個人覺得這是原子習慣的前傳。
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養成良好習慣需要靠自律,自律是依照意志力,因此有良好的意志力較易培養出好習慣)
這本書引用實驗發現,當請受試者進行一個意志力的考驗(在桌上擺好吃的餅乾但禁止受試者吃)後,再出一個困難的題目請受試者解題,與對照組相比受試者更容易放棄解題。
那意志力這項能力是否可以訓練呢?答案是肯定的。
內容提到不同研究:1.意志力健身實驗。2.金錢管理計畫。3.課業加強計畫。
結果都發現在訓練意志力(養成好習慣的同時),受試者的其他面向也都有了改善,因為強迫自己去健身房運動、開始做作業、健康飲食後,發生一件事就開始改變思考模式,受試者更能控制衝動,學習不去注意誘惑,在增強意志力的肌肉後,好習慣也延伸到其他部份,腦袋被意志力訓練幫助在執行目標上。
紀錄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藉由紀錄(不論是飲食選擇、時程表、金錢花費)可以看出我們實際上把資源花費在哪裡,看出趨勢進而改進,養成良好習慣。
書中最後有提到要如何改善個人養成的習慣。(取代習慣)
方法架構為:
◆認出慣性行為
◆做實驗找出獎勵
◆篩選提示
◆訂定計畫改變
我們人是習慣的動物,很難禁止一種習慣(只有短期效果,容易故態復萌),因此建議用取代的方式。
將習慣迴路拆分,找出提示及獎酬,接著慢慢取代"行為",由此方式可以將新習慣取代舊習慣。
藉由習慣的力量可以影響小至個人大至族群,我們應注意自己是否擁有不良習慣,將之用好習慣取代,就像原子習慣所提的:每天一點小小的好的習慣改變累積久了會造成巨大的差異。習慣可能影響人的一生,不論是健康、財富或是工作成就,都可能被習慣影響,這是一本相當值得一讀的好書,強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