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沒數學概念的讀者可以吸收重要商業概念。此作品於2012出版,裡面諸多觀念牽涉到心理學、商業談判、思考策略、解決問題能力等等,個人認為屬於觀念養成的入門書。
數字本身可以量化,讓資訊從主觀變成客觀,使之可以聚焦在問題本身,而非模稜兩可的討論。有趣的是內容提到的許多例子在其他書籍或電視中有看過,除了倍感親切外,能複習與數學相關的概念可加深印象。還提到數字可以經由包裝與美化,同樣的數字藉由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翻轉給接收者的印象,因此如何掌握數字及找到數字背後的意義在工作及商業上是相當重要的能力。
例如內容有提到"最後通牒遊戲",玩法是給A一筆錢(假設是100元),A隨機分配要給對方B多少,剩下的錢A可以留下,但B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若B不接受則100元會沒收,雙方都沒得到錢。這在"不理性的力量"有提到(還有很多書籍但是忘記了),結論是即使對方是陌生人也會要求直覺上的公平。
另外還提到一個很有名的"三門問題"(Monty Hall Dilemma),這背後的數學邏輯有點複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搜尋,結論是人直覺是對的答案在理論上是錯的。
更多例子像是將議題用樹狀圖拆解分析"問題的根本",同樣概念在"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這本書有提到,在分析事情時可以將事物拆分,利用階層圖向下展開,從而得知問題在哪及如何解決;期望值的部份則在"跟錢做朋友"提到可以利用期望值高低來做投資的決策;"沉沒成本"、"機會損失"、"損失趨避"、"折現值"(在"你的未來值多少"有提到)也利用案例讓讀者了解,這二種成本在投資觀念裡面同樣重要;平均的概念有可能是常態分布,或是由二個極端值得到的值,因此看到平均數字時要在深究背後的組成;所有事情並非只有黑色和白色,往往還有灰色(聯想到"灰階思考")。
如何做出合理的決策?
1.確認前提
2.檢討其他選項
3.用來決策的訊息用定量的方式呈現
這裡引用內容的文字說明相關概念:
沉沒成本:
不會影響未來價值的過去成本。書中舉例,若一件預算500萬的案子,已經花了400萬執行但發現問題,這時候該如何決策?應分析執行完成後帶來的效益,若效益>之後欲投入的成本則應該繼續執行,反之則應壯士斷腕。
機會損失:
稱為"看不見的損失",資源未有效應用、遲遲未決策(時間消耗)都可能造成損失。定義為:明明有機會獲利但甚麼事情都沒做而產生的損失。
損失趨避:
人類有無法將正數和負數視為相同的數值來思考,對負數總是會有過度評價的傾向。
折現值(內容稱為"淨現值"):
未來的獲利要用折扣來思考。簡言之就是未來才能取得的錢因為時間和風險的因素要折價,依照作者經驗大約折扣10%~20%。
作者提到利用八二法則,讓自己擁有"放空,甚麼都不做的時間",保有20%的時間思考是相當重要的,不然只能被工作追著跑,忙於現在和過去的事務;所謂的問題,是指"存在於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問題通常是多種因素所引起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改善成效很大的地方下手,才是命中問題的核心。
這本書將商業上的問題藉由數字量化,並舉出許多實例帶出觀念、分享決策思考的邏輯,個人認為對於生活、工作或是投資上都有幫助,且許多觀念都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說明,不會讓讀者望之卻步,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