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howLargeImagebocmqem_460x580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怒火攻心、因為一件小事喪失理性而事後懊悔的經驗?這是情緒優先於大腦理智思考的展現,情緒影響決策,因此自我覺察情緒對於生活或重大決策時可避免一時衝動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學習培養情緒智商是從小養成的,但若有心學習,在各年齡層還是可以藉由方法來改善自己的情緒智商(EQ)。

情緒智商是由丹尼爾.高曼於1996年出版的書籍,並於2016年發行20週年紀念版,可見這本書對於人類邁向更進步的未來及更滿意生活的重要性(膚淺的話是可以讓出版商再賺一次錢)。

EQ的基本定義為:

1.認識自身的情緒。隨時認知自己感覺的能力,才不會淪為感覺的奴隸,成為生活的主宰。

2.妥善管理情緒。情緒管理建立在自我認知上,掌控自我情緒的人能很快走出沮喪低潮重新出發。

3.自我激勵。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勵及發揮創造力,將情緒專注於一項目標,要成功完成一件事情需要自制力-克制衝動和延遲滿足。保持高度熱忱是達成目標的動力,能激勵自己的人做事情的效率較高。

4.認知他人情緒。同理心為最重要的基本人際技巧,能從細微的訊息察覺他人的需求,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就。

5.人際關係管理。人際關係為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一個人的人緣、領導力及人際和諧程度都與這能力有關。

上述這些EQ的能力都可以藉由學習培養的,人腦的可塑性非常高,每次的學習、經驗皆會改變大腦的神經連結,情緒智商是可以習得的能力。也是人類在同樣IQ條件下讓你脫穎而出的能力。

這本書提出許多非常有名的實驗以及理論,有些到現在仍然被各式相關書籍引用,例如紅極一時的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神馳(Flow),也就是心流體驗、以及大腦的可塑性等等,相關書籍包含「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心流」、「真實的快樂」、「改變是大腦的天性」等,這些書籍許多觀念相互交織,每個互相關聯,最終指向的目的就是讓人可以生活得更有意義及更快樂。

樂觀VS悲觀

"對業務員這份工作而言,每次拒絕都是一次小挫折,悲觀的心態會認為是自身的問題,因此導致灰心沮喪,而樂觀的人會認為並非自身的問題,可能是方法的問題或是剛好這客戶不需要此產品或服務。樂觀的人從自己之外找到失敗的因素、嘗試新方法並激發希望,悲觀的人則喪失希望。樂觀的人認為自己具有掌控力,相信自己為人生的主宰,能夠應付未來的困難挑戰,願意冒險,若克服困難更會增添成就感,擁有能力可以做最大的發揮,若能力不足會去努力培養"。

剛才發表一篇「豐盛心態」中強調提升自我價值,並利用覺察自己的情緒、接受、行動來改善自我價值,這部份就跟EQ很有關係。

大腦可塑性

"大腦可塑性是一輩子都存在的,學習經驗可以造成腦部的改變及神經連結的強化。只要持續的努力,情緒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甚至連神經系統都可以改變。"

這本書後半段在探討童年時代情緒智商教育的重要性,藉由教育來預防情緒文盲及高風險犯罪人口的養成。覺得離個人有點遠,但EQ的養成很重要且大部份來自童年時期,因此作者著墨許多章節在探討情緒教育對於問題青少年的好處,並提醒學校及政府應該重視這塊的教育而非只注重IQ的知識教育。EQ教育包含以下項目:培養足夠的自信與好奇心,知道何種行為較恰當並克制不當行為的衝動,能耐心等待、遵從指示及發現問題可向老師求助,與其他朋友相處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簡化來說就是:自信、好奇、意圖、自制、培養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及合作。

上述這幾項即使出社會工作仍然是相當重要的能力培養,也影響到在同儕間是否能取得升遷的重要指標之一,EQ甚至比IQ更為重要,企業在找人才時,能力也許不是擺在第一,可以與人和諧相處、跨部門溝通、獨立思考及談判能力等等皆屬於EQ的範圍,可見EQ這項能力有多麼重要。

這本書雖然出版於1996年,但時至今日還是有許多觀念可以應用,個人認為是頗值得一讀的書,EQ早期的培養可以預防許多社會或家庭問題,每個人若都能培養良好的EQ,社會及國家間合作會更順暢,更有效率的將人類生活推向更高品質的境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