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將正向情緒分成"過去、未來與現在",對過去滿足可以從感恩、寬恕及轉換思考角度跳出不好的意念來增加;樂觀的未來可以從辨識及反駁無意識出現的悲觀念頭來改善;現在當下的正向情緒分為短暫的愉悅及長時間的滿足感,短暫愉悅可以藉由去除習慣化(延遲享樂)、鑑賞和淨心來增強;長時間滿足是在一項目標任務上專注、投入及進入心流的狀態,它的特性為當下無法體驗到正向的情緒(因為已全心投入,毫無自我意識,但事後回味這過程充滿滿足的體驗),滿足感是來自自我長處與美德的發揮,作者在此探討了二十四個長處,並以工作、愛情及養育小孩為例子,將長處與美德融入其中做探討。以上這些皆為個人取得正向情緒-也就是如何獲得快樂的方法,最後的最後再討論到如何找到生活的意義與目標。
在閱讀時讓我聯想到探討相關議題的書籍,例如:「更快樂」及「心流」這二本書,有些實驗及探討議題也互相呼應,喚醒了本人對這幾本書籍內容的記憶。
快樂公式:H(維持快樂的長度)=S(快樂廣度)+C(生活環境)+V(個人控制因素)。
這本書主要探討在V,也就是我們可以自己控制的心態、思維及想法。以下針對個人覺得不錯的內容一些重點摘錄
(一)樂觀未來的思維
學習與自己爭辯,例如:抱怨這個世界真不公平。這是難以改變的事情,應將注意力轉向可以改變的事情上。出現悲觀的思想,可以利用以下流程去反駁及改變:1.描述不愉快事件。2.釐清念頭想法。3.當下的結果。4.進行反駁,與自己爭辯,反駁可以藉由(一).找出悲觀思想的確切證據(二).思考事件的其他可能性(三).預想最糟的後果,簡化它以及(四)放開悲觀的思維,轉移注意力,改變。5.激勵。
(二)當下的快樂
前面提到它分為短暫的愉悅及長期的滿足感,這兩項分別探討
如何提升短暫的愉悅?1.去習慣化:重複原來的刺激不能帶來連續性的快樂,甜食吃第一口覺得愉快,吃到第十口可能就覺得膩。因此如何讓快樂平均分布在生活中就是關鍵,可試著找到同樣可以帶來快樂的頻率間隔有助於延長短暫的愉悅。2.鑑賞: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時有時會因為太著重於結果而忽略了享受過程,鑑賞就是讓一切慢下來,爬山時別急著攻頂,慢下腳步體驗新鮮空氣,聆聽蟲叫鳥鳴,環顧四周看有無新奇的樹木花草,享受當下的時刻。書中提供五項提升鑑賞能力的方法:(一)與別人分享(二)建構記憶(三)自我恭賀(四)延伸及加強對周遭觀察力(五)吸收,完全沉浸在當下的感受不想其他事物。3.淨心:用心始於心無雜念的觀察與體驗,放鬆心情較容易注意現在發生的事情。
如何體驗心流(心流這本書也有提到,但描述方式稍微不同),心流有以下條件與特性:
1.做的事具有挑戰性,需要技術。2.做這件事需要專心。3.有明顯的目標。4.有立即的回饋。5.深深地投入其中。6.對一切有自我掌控感。7.感到自我消失。8.時間停止。
資本的定義是為消耗的資源,當投資到未來時期待有更好的獲利回收,社會資本為我們從互動中累積的友情、親情與人脈資源;文化資本為人類繼承過去的人事物,豐富我們生活的訊息和資源;心理資本以"心流"為最好的例子,心流產生忘我、時間停止及失去自我意識,當下儲存未來愉快的資源。
長期的滿足感理論上會比短期的愉悅更令人快樂,但為何人們偏好短期的愉悅?因為人天生懶惰,別人替我做好,就不需要花任何時間、技術或努力即可取得快樂,何必要多花心力去追求長期的滿足?但當人類都只追求短期的愉悅,無法發揮自己的長處及潛能,不知道如何面對挑戰,這種生活長期下來造成負面影響,據統計現代人比四十年前的人得憂鬱症比例高出十倍。我們應該追求長期的滿足感來獲得快樂。
甚麼是幸福的生活?找出你的個人特長並且發揮它。
勇敢、原創力、公平、仁慈、熱愛學習、謹慎小心、謙虛及樂觀這些特性只要有足夠的練習、持之以恆、好的教導與全心投入是可以培養的。在把這些特性長處運用至生活上可以達到長期滿足感的快樂。
以工作為例,工作可以分為職業、事業及志業,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有適合自己的行業,可以轉化為志業,因此重點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對工作的態度,書中建議讀者可以採以下幾點找出自己的志業:
1.找出個人的長處。2.選擇可以每天使用到這些長處的工作。3.轉化現在的工作,使自己的專長可以發揮出來。當我們為自己的每項工作任務轉換心態及賦予它意義,就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及滿足。若身為領導者也應找出底下夥伴每個人不同的長處並讓他們加以發揮,打造一個更愉快的工作環境。
這是一本相當值得一讀的書籍,適合對現況生活感到徬徨無助、對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到悲觀的人可以閱讀體驗的一本書,作者藉由實驗的結果及問卷統計告訴讀者做哪些事情或行為較容易感到幸福快樂,這本書並非探討短暫的愉悅,短暫的愉悅可以藉由"採購消費、喝酒、追劇看電視、吃甜點、巧克力等等"來獲得,這是針對更深一層的快樂,針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獲取正向情緒的一本書,個人特別覺得「找到自己的長處並發揮的淋漓盡致即可獲得幸福的生活」這點真是醍醐灌頂,這也可以理解為何有些有錢人並不快樂(因為財富對於快樂的影響是一點點相關)、或是許多我們認為快樂的事情但其他人不見得可獲得同等的快樂(人的價值觀不同)。
我們在追尋自我目標的同時除了終點之外,別忘了享受整個過程,一路上都是可以找到快樂的元素,只要有心,每天都可以是愉快的一天,這本書利用實際例子及科學觀點告訴讀者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非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