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pqnrqf_460x580

閱讀心得:

我沒有閱讀完這本書,只挑幾個有興趣的章節來閱讀,主因是許多行為實驗已經從丹.艾瑞利的「誰說人是理性的」系列書籍得知人在決策時與經濟學家口中「人的決策是理性的」是有許多矛盾與衝突,事實上很多人都是以直覺做決策,沒有思考到這些行為從合理客觀的角度並不會得到獲利最佳化、或是對自己本身產生好處。我挑選閱讀的部份主要是交易市場,想了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對於投資市場有什麼讓人可以應用的理論。

從這本書主要獲得三個觀念:

1.人無法預測市場,但可能可以觀察出趨勢。書中提到:我們永遠無法在當下確定自己究竟身處泡沫,抑或是經濟有了某種轉變,這些預測雖然不夠精準,卻不表示它們毫無用處。當價格距離歷史水準越遠,我們就越應該嚴肅看待這些訊號:當股市出現過熱訊號,投資人便應當謹慎出手。我們不該期望靠著精準掌握市場時機來大賺股市財,偵測泡沫出現要比判斷泡沫何時破滅容易得多,想靠掌握市場時機來賺錢的投資者,成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

人很不擅長預測,因為有許多偏誤會導致我們對於自己過度樂觀、對損失有趨避傾向、不擅長做長遠規劃、錯估一件未知的任務所需的時間等等,套用在投資上就是: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市場走向,因此財經專家所說的資訊對於投資決策一點幫助都沒有。試想若財經專家有辦法預測,那他就不需要上節目分析,自己操作就可以獲利滿滿,提前退休了,何必把武功秘笈昭告天下呢?

2.第二個觀念是封閉型基金的討論,與之前閱讀「懶系投資」得到的資訊有明顯的出入,這本書提到封閉型基金有四個謎題可以思考:

(1).為何投資人願意花較多的資金購入未來顯而易見會折價的資產?(書中例子為銷售佣金7%,基金通常會超過10%折價)

(2).為何封閉型基金會有溢價與折價的問題?

(3).折價與溢價的比率會隨著不同的交易時機與不同的基金有莫大的變化,為什麼會如此起伏不定?

(4).若封閉型基金折價過大,最後會在受益人要求下改為開放型基金,讓價格趨近於資產淨值。

就這本書的討論,看似開放型基金比封閉型基金還好,但在「懶系投資」這本書中作者較為推薦封閉型基金,理由是若以現金流角度來看,封閉型基金比開放型基金現金流來的穩定,且波動較開放型基金小。因個人對開放型與封閉型基金完全沒有概念,這樣矛盾的訊息可以讓我做後續的資料查詢,再評估若以後要進行投資該選擇哪種標的較符合個人的需求。

3.最後一個觀念是針對「效率市場假說」的挑戰。作者認為作為假說的二大要素:「沒有免費的午餐」(你無法打敗市場)以及「價格是正確的」(所有消息會立即反應在價格上)。前者認為大致上是真實的,當然也有特例:市場有時候反應過度,有時候反應不足。但後者則認為較有疑慮,作者認為價格經常是錯的,有時候還錯得離譜。除此之外,當價格背離基本價值甚遠,資源的錯誤配置也變得更嚴重。

這三個概念雖然不曉得對於之後投資決策有何影響,至少讓我學習到在投資領域上,有太多的不確定與未知,以及有許多的假說,在某些情況下看似合理,但總會找到例外,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投資人花了許多時間,績效仍然慘不忍睹,有的投資人用傻傻的笨方法,卻可以有良好的績效。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及無法預測的市場上,花太多時間研究而忽略自己的生活品質是本末倒置,我們應該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簡化後的投資策略,依據個人風險承受度來投資,讓時間及複利產生力量,在開花結果之前,認真充實的過好每一天。

這本書個人覺得偏向知性的書籍,裡面有諸多的專有名詞,對於沒有心理學基礎的讀者而言可能過於艱澀,個人推薦可以先從丹.艾瑞利的一些作品開始閱讀,會比較容易吸收經濟行為學的概念。但若已有一定心理學程度的讀者,這本書內容豐富,探討的議題廣泛,是蠻值得閱讀讓自己增值的,就看個人的需求,並不會推薦每個人都必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