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
作者利用研究畢卡索、莫內等名畫家作品,開設「感知能力」與「溝通技巧」課程,讓讀者可以不只是看表象,而是認真觀察思考,找出關鍵重要的訊息,面對資訊能清楚觀察、消化、溝通,對於工作及生活都有幫助,小細節有可能造成重大改變。
佳句摘錄:
1.學會善用神奇的大腦,提升自身蒐集資訊的敏銳度,加強策略和批判性思考,改善決策和詢問技巧--以從未預想過的方式轉換觀點和預期。
2.敏銳的觀察就是看得到他人所忽略之處、看到必要的需求、看到機會、解決之道、警示、捷徑、退路和贏家策略,即是看到關鍵。
3.人一生中因汲取經驗而不斷替大腦增加新的連結,同時加強舊有連結,前提是需要不斷的學習。研究發現,增加環境中的刺激、例如吸收新知、讀到引人深思的概念、玩任何益智遊戲等,無論年齡多寡都能促進皮質生長。加強認知能抵抗失智,也能強化觀察、接收和溝通的能力。
4.對任何事情要有完整正確的理解,就必須集合各種可能的資訊,運用眾多觀點,才能抽絲剝繭,比較排序,拼湊出真面貌。
5.事實是有所憑證的真相,而非看法。有效溝通就是任何相關訊息都能談論,再怎麼令人不自在、不尋常或難堪都不例外,對某事物不喜歡或有所抗拒不代表就能加以忽略。
6.在任何情境下,想要整理資料並去無存菁的提出三個問題:有哪些已知資訊?哪些是未知資訊?手邊有更多資訊,必須了解什麼?
7.不注意視盲:注意力往往都放在自身,專心在某件事時,腦子會抑制或過濾其他事物。有意識的感知需要注意力,而注意力則是有選擇性的。
8.人的感知取決於許多事物,感知又如何能影響觀點,便有助於降低溝通不良和誤會。自己也不會因為他人觀點不同而沮喪。須認清一個事實:他人觀點不同,也不可能相同,只有你才會以自己的方式看世界。
9.客觀分析不能端靠雙眼,而是透過五種感官得來的資訊分類、分析,好建立觀察目標的全貌,否則可能就遺漏了重要資訊。
10.能設想他人的觀點、反應及擔憂是人類擁有的寶貴認知能力,我們不僅因此在面對他人時更有同理心,相處時或想像該如何互動時也較為敏銳。
閱讀心得:
很少有書本會利用許多畫家作品來讓讀者思考畫中的細節,即使外行人也可以經由作者提示或問題認真思考及記憶搜尋這些畫或藝術品的細節,個人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觀察不僅是被動觀看有所認知,而是主動投入的心理運作;看指的是自動、不自覺的將影像收入眼底;觀察則是有意識、仔細留意的看。我們已經習慣充斥資訊的世界,大腦已經被訓練成容易忽視大部分的資訊,而需要更多的刺激來吸引注意力,使大腦疲乏,更難專注。
利用許多藝術作品讓讀者深入觀察並思考問題,是過去閱讀所沒有過的體驗,這本書可以讓你慢慢品嘗及思考,考驗記憶力、觀察力及揣摩畫家當時的心境,個人非常沒有藝術天份,但這本書讓我用多面向的角度,作品不再只是一幅畫或是一座雕像,而是從這些作品細節中得出假設及推論,再由作者引導作品的歷史背景,讓我們參與整個科學過程:提出問題(作者)→提出假設(讀者)→客觀證據(作者)→結論(作者引導讀者一起)。
作者不但只是提出問題,也教讀者「思考如何提出問題」,例如觀察一幅作品我們可以從幾個問題開始:作品在描繪什麼事情?人與各個物品之間的關係為何?感覺畫作向你提出什麼問題?鍛鍊自己的提問技巧,就能促進觀察技巧,學會觀察後,作者也教我們如何正確的表達與溝通,讓我們不只看出關鍵,還能精準表達,個人認為這是一本相當值得蒐藏的書籍,即使無法變成福爾摩斯,也可以從觀察周遭環境看出別人沒注意到的事物,有時這就是造成人巨大差異的原因,培養觀察能力是增進生活品質的關鍵,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就從閱讀這本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