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本分享同樣作者的「慢慢致富」,這本「金錢超思考」則更詳細的說明人與金錢愛恨情仇的關係,對於今年2022糟糕的股市表現來講,這本書無疑給大部份投資人一劑強心針。
閱讀這麼多關於金錢的書籍後發現,擁有金錢並非是提升物質的享受,而是取得更多選擇權,讓時間可以自由運用,這本書對於金錢的功能是這樣說的:
「最重要的金錢可以買到時間和自主性;第二:金錢可以買到體驗;第三,也是最不重要的一點:金錢可以買到物品」。
有些學術上關於金錢對於人類感受的研究,有些與我們的刻板印象完全相反,例如:
* 金錢可以買到快樂,但不如我們想像的多,研究顯示,年收入超過200萬過後,金錢與快樂就比較沒有相關性。
* 我們過度看重擁有,忽略了體驗。
* 把錢花在別人身上帶給我們的快樂,勝過花在我們自己身上。
* 當我們擁有較少,而不是較多的選擇時,其實會更開心。
* 努力朝向目標邁進可以帶給我們極大的滿足感,但是到達目標之後這樣的滿足感便會立即消失於無形。
* 養育小孩並非如許多父母所以為的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愉快。
* 人生的滿意度變化呈現U型走勢,20~30歲自我滿意度最高,而後開始下滑至40多歲跌至谷底,之後又重新反彈。
關於金錢與快樂之間的關係,書中提到五個關鍵觀念:
1.快樂並非是擁有單一定義的簡單概念。
2.不論生命中出現正面或負面的事件,我們通常能快速適應。
3.快樂與否是與其他人比較的結果。
4.每個人的快樂基準點不同,這部分是天生註定的。
5.快樂並非來自於有選擇,而是做出選擇,然後排除這個選擇。
人們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勝任、歸屬與自主。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就能自我激勵,體驗到幸福感。如果我們聰明利用財務,可以透過三種方式用金錢買到快樂:
1.有錢可以減輕我們財務焦慮,讓我們更有自主能力。
2.訓練平時就去做自己喜歡、而且真正擅長的事情。
3.金錢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與我們在乎的人們一起共度特別的時光。
書中還建議對於工作、生活與幸福感可以自問以下問題:
* 假設金錢不是問題,你會花時間做什麼?
* 假設你正在寫訃聞,你希望人們記住你那些成就?
* 回顧自己的一生,什麼時候你最快樂?當時你在做什麼?
* 想想現在的工作,最享受哪個部分?
書中提到另外一本書「成熟理財七部曲」也有一些問題引導人一生究竟想做些什麼
* 假設你已經存夠錢,滿足未來的財務需求。你會改變你的生活嗎?如果是,你會如何改變?
* 假設以你現在財務狀況,醫生告訴你只剩5~10年能獲,但到生命結束前都會過得很好。你會改變你的生活嗎?如果會,你想如何改變?
* 醫生告訴你剩下一天可以活,活頭看過去的人生,錯過了什麼?你沒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沒有做到那些你希望做到的事?
另外提到22項一般人錯誤投資的思維,若能克服這些障礙,有機會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1.太在意短期的結果。
2.缺乏自我控制。
3.相信投資成功的秘訣在於認真做功課。
4.相信未來是可預測的。
5.以為發現了模式,但事實上並不存在。
6.厭惡損失。
7.拋售會賺錢的股票,死抱著會虧損的股票。
8.過度自信。
9.容易將獲利的功勞歸功於自己,虧損歸咎於他人。
10.我們的風險容忍度會發生變動。
11.我們會鎖定特定價格(定錨效應)。
12.會為了糟糕的決定尋找各種理由,證明自己的決定是對的。
13.偏好熟悉的投資(曝光效應)
14.比較看重已經擁有的投資標的(稟賦效應)
15.傾向不作為勝過有作為。
16.故事比數據更具有說服力。(因此會投資擁有好故事的標的勝於好的財務報表)
17.會依據容易回想起的資訊做決策。
18.看重那些與我們原本所相信的事實立場一致的資訊。
19.相信「大多數」(從眾效應)
20.財務決策容易被情緒或自我影響,而無法聚焦於財務問題。
21.容易受心理帳戶的影響。
22.會受到問題陳述方式的影響而影響決策。
在書本最後作者對於使用金錢上有12個良心建議:
1.我們偏愛物品的使用價值,但把錢花費在體驗上會比較快樂。
2.我們應該運用金錢與朋友和家人共度特別的時光。
3.當我們有時間做自己熱愛的工作時,應該好好為自己規劃生活。
4.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壽命會比自己預期的還要長。
5.我們的投資應該以數十年來計算。
6.應該盡可能降低每個月的固定成本。
7.良好的儲蓄習慣是刻意養成的,必須盡可能讓存錢的過程快樂一些(減少痛苦)。
8.愈是想努力打敗股市大盤,就越可能失敗,因為會產生投資成本。
9.永遠別忘了股票基本價值。
10.長期而言,退休是這一生最後一個財務目標,但應該把它擺在第一位。
11.我們應該採取宏觀的視角,依據我們能夠創造的收入來整合規劃我們的財務。
12.我們的目標不是變有錢。我們的目標是擁有足夠的金錢,去過我們想要的生活。
除了提醒投資的本質外,作者希望我們先思考,若投資不如預期,甚至想停損時,可以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1.如果有一位跟我同齡的人、財務狀況也與我類似,他希望我提供一些理財建議,我應該推薦哪些投資組合?
2.如果今天是從零開始,那麼我會買進現在擁有的投資組合嗎?
3.我是否額外承擔了某些不必要的風險?
這本書我個人蠻喜歡的,因為書中從更寬廣的視野切入投資的初衷,讓讀者知道投資真正的目的以及金錢對於我們快樂、生活品質等關聯性,重點是問了許多值得省思的問題,在長達30、40甚至50年的投資生涯,我們都可以藉由這些問題思考:在這個階段我的重點是什麼?我是否把最重要的資源:時間。拿來做重要的事情。理財的過程比結果重要,若能打破常人投資的心態,有機會提前讓自己有更多選擇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從2017年到現在,黑光投資才經過不到十年,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莫忘初衷,這本書很值得一讀,有許多問題可以於空檔時思考自己的答案,想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