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客來-最高學習法: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

在閱讀以前本以為是說教形式的科普書籍,但沒想到內容意外的有趣,書中呈現文字及排版顛覆我對閱讀的認知,當編排方式與預設的不同,要花更多注意力搜尋模式,作者不只提出許多理論,還用諸多例子,以及圖示讓讀者覺得新穎有趣,在過程中會發現許多習慣不會特別注意,但當書中提出才會發現:編輯者已經默默讓讀者養成習慣,讓讀者閱讀時不會花太多時間,因為可預料到下一頁的內容會出現在書的右上角。 此外還說明關於簡報與聽眾之間的關係,要如何準備演講可以讓聽眾有最佳化的學習效果,都是不錯的學習技巧,有些書籍重點著重在教學,也就是老師與學生間的學習,這本書更深入從「不同教學方式」結合大腦的預設功能,給教學者或學習者更多的方案。

以下節錄這本書的重點觀念:

1.學習就像烹飪,若不能深入了解每一種食材的作用,也不知道食材之間如何互相影響,很容易就卡關,不知道該怎麼針對家裡廚房的縣有條件、個人口味或需求修改食譜做出作品。

2.作者強調:你不可能一面理解你在讀的文字,同時聽懂你聽見的口語。我們雖然可以同時聽見幾十種互相牴觸的聲音,一旦你選定其中一種加以理解,其他訊息全都變得毫無意義。

3.簡報利用圖片呈現,人腦可以同步處理視覺畫面和口說語言,這樣結合還能增進人們對簡報內容的解讀、理解和學習,研究顯示當圖片和口語結合,可提升20%的記憶。

4.在簡報中運用圖表或表格,方法之一是化整為零。可以秀出座標軸解釋,每次增加一個新資訊,附上口語說明,可以讓聽眾在對的時間專注在對的資訊上,沒有浪費時間去解析複雜的圖像;第二種方法是清楚凸顯或指明圖表裡的相關細節,引導聽眾專注在值得分析的區域。

5.在簡報過程中,如果希望強調某個重要想法或概念,可以用一種方式確保聽眾專心,就是故意打斷他們的空間預測—秀出與之前格式不符合預期的投影片。

6.當教材篇幅超過2頁,紙本會比電子形式要好,原因在於,紙本有清晰的靜態空間配置。紙頁上的資訊存在一個清楚明確、不會改變的三度空間區域裡。如果你閱讀實體版本,這個句子永遠出現在這裡,這個定點可以成為記憶的一部分。

7.環境不只有實體特質:它們還有氣味、聲音與質地等。這些環境的改觀面向也編進我們創造的每個記憶。

8.我們學習時內心的感受會成為我們終生學習到的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者稱為狀態依賴學習。如果我們學習時看見、聽到、嘗到、聞到、感受到的一切都變成新記憶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運用感官來提升未來的表現。

9.我們無法一心多用,我們只是在不同任務間迅速來回切換,很像同一部電視機觀看二種不同節目,我們可以快速轉台,但同一個時間永遠只能看一個節目。這會導致三種代價:1.時間:從一項作業切換到另一項,注意力會短暫關閉,約0.1~0.2秒,處於感官死角會增加。2.準確性:作業轉換無法無縫接軌,會將二套規則搞混,在這段期間內表現會變差。3.記憶:一心多用會妨礙記憶的形成。

10.有時會突然忘記要講的事情,學者稱為「記憶抹除」。推論可能是因為判斷某件事或環境為威脅,啟動自動抹除思考的規則集,當前一刻思考的資訊被抹除,叫「門口效應」。

11.大型計畫如果拆解成各自獨立的小步驟,你更容易堅持並有效完成每個步驟,研究顯示設定叫小目標不但可以避免一心多用,還能加速計畫完成、增進成果、提升信心、加深學習效果。

12.意元(例如綁鞋帶這組動作),有一個問題,它們格外牢固,一旦形成,順序從此鎖定,想提取其中任何一個成分動作,會變得極為困難。

13.在不同場景訓練,可以讓某個技能與任何特定地點或換脫鉤,為了避免組成偶發意元,練習時必須注重隨機性,不允許排序擴大延伸,因此需要交錯練習,交錯可以讓你在各種變換、不可預測的情境裡提取並運用各種技能;交錯能增加靈活度。但交錯的成果不會馬上呈現,有4點需要注意:1.在正式驗收成果以前,交錯的好處不會顯現。2.唯有當最終成果展現的情況不可預測,交錯才能發生效用。3.交錯也適用於認知技能。4.交錯要求意元之間的轉換,而非只是單一意元裡調整難度。

14.刻意練習是長時間反覆練習單一技能。目標在於微調單一意元裡面的成分動作,以便突破現有水準。但刻意練習會扼殺遷移,一旦某技能高度機械化,就非常難提取、分析並運用到新情境。交錯和刻意練習目標完全不同:交錯是確保多種技能便於提取與遷移;刻意練習目的是漸進式提升個別技能。

15.拆解意元可分成三步驟:1.把意元拆解為原本的成分動作。2.單獨練習這些成分動作,加以微調,直到能以不同方式執行這些動作。3.對抗意元重組,有意識努力一旦停止,意元會自發性重組。

16.大腦會默默形成心理地圖,反映不同環境的實體配置,這些地圖可以預測未來、引導行為。包括空間、視野、氣味、滋味、觸感、聲音、動作、行為、情感、因果關係等。

17.在錯誤中學習可分成四個階段:1.覺察:除非我們有意識的辨識錯誤,否則不可能改變。2.分類:錯誤可以歸納不同的功能類別。3.修正:找到潛藏原因,找出解決方法並改正。4.自主:隨著我們在某個領域發展出專長,犯的錯誤會慢慢從已知轉向未知。

18.很多人以為解答會帶來興奮,可惜並非如此,興奮感來自尋找答案的過程。好奇心帶來的振奮感存在知識缺口本身,當缺口補滿,好奇心的吸引力淡化,我們重新回到心智模型與預測的單調世界。

19.記憶可分成三階段程序:1.編碼:資訊必須輸入大腦。2.儲存:資訊必須留在大腦。3.提取:資訊必須再從大腦輸出。

20.故事通常包含三要素:1.有實質上的要旨。2.有精神上的要旨。3.有聽故事的人。好故事情節有幾個共通點:在穩定與不穩定之間來回擺盪,故事一開始(基準線)一切穩定:人物生活規律,世界平靜祥和。可惜某個事件破壞這份祥和,世界陷入不確定(轉折點)。接下來的故事(劇情鋪陳)是為找回平靜所做的努力。最後,有個重拾穩定的最終事件(高潮),但這個穩定有別於最初的穩定(結局)。

21.不管跨越幾世紀,不管相隔幾千里,故事都能在說者與聽眾之間建立強烈連結。如果運用在簡報或課堂上,這種連結可以讓聽眾有感覺安全,大幅提升學習意願。

22.如果學生沒有接觸過某個主題,對的故事可以幫助建立地標,方便他們理解、組織並連結新資訊。但專家可能已經有記憶地標,通常喜歡不夾帶故事情節的純資訊。因此我們必須知道甚麼時候對誰運用故事,不要因此誤以為面對高知識分子時就該完全捨棄故事,要視情況而定。

23.壓力與學習曲線為倒U,有三個原則:1.高度壓力會阻礙學習。2.適度壓力能增進學習。3.低度壓力因為沒有刺激,也會阻礙學習(用進廢退)。

24.壓力是感受,不是情緒。我們必須在心理上認定某件事給人壓力,才會覺得有壓力。

25.新奇感是保持大腦反應靈敏的主要因素。每回從事新的活動、學習新技能或投入新局面,都會產生適度壓力。每天來點適度壓力,有助於刺激FGF2穩定分泌,海馬迴因此持續生成新神經元。

26.創造安全感的環境可讓學習者由可怕心態轉為有趣與吸引人的學習氛圍:1.提出問題,真心傾聽回答。讓學員感覺受尊重。2.主動示弱,突顯你的不完美,讓學員放下警戒心。3.提供選擇的機會與自由。可以讓學員產生動力。4.合作。讓學員覺得受到支持,把你看成夥伴。

27.分散練習:如果有時間、有機會把練習分為幾個段落,就去執行。只要練習本身實際又有意義,分散練習可以讓記憶保存得更久。

我相當喜歡這本書,第一、這本書讓我感到驚艷,打破過去一直以來的閱讀習慣,增添了閱讀的趣味,從學習角度來看,書中提到的學習法背後都有科學證據所支持,但從學理數據到應用沒思考過可以做這樣的結合;第二、書中出現大量的圖片,而且還鋪梗,有些圖案可能要閱讀到後面章節才知道這些圖案想請讀者注意的部分,讀者在不知不覺會花很多注意力審視這些圖片,思考等等會出現什麼問題,這樣的優點是閱讀後會令人印象深刻,觀念立即運用的結果是要召喚記憶相對容易;第三、故事的力量。大腦喜歡故事,我們與人互動就是訴說自己的故事,閱讀就是無聲的對話故事,演講是把觀念用簡單的故事讓聽眾吸收,行銷是把產品包裝一個好的故事,故事讓人與人之間可以產生連結、感同身受,因此學習說故事是相當重要的技能。

關於學習法個人閱讀了大概5~10本書,但這本是個人蠻喜歡的前幾名,書中不只講述學理,還講學理背後的原理,重點是希望讀者可以融合運用各種技巧,讓自己的學習或教學可以更具效率,這本書蠻值得一讀的,推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