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但是我們能改變回應的方式」。這本書是教導讀者如何藉由各種技巧恢復,並說明人類遇到困難時的機制。
問題發生時,能否能靈活應變的關鍵在於如何改變自己的看法(態度)和回應(行為)。人生的痛苦壓力在書中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級是小波折、第二級是錯誤與傷痛、悲傷與掙扎、第三級是難以承受的打擊。
在遇到痛苦壓力時大腦有許多機制可以應對,包含神經可塑性、大腦的靈活應變、改變習慣(制約),想要建立新應變或調整舊制約模式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建立新制約:讓大腦建立新的應變模式、新的神經迴路,創造新的大腦配置、重新制約(靠大腦的專注模式):透過重新整合記憶、啟動神經網路,重新改造大腦及感受。及解除舊制約:利用大腦漫遊時產生的新見解來分離舊制約,讓思緒漫遊,這需要想像力和直覺,發散性的思考、進入白日夢狀態,可能會有頓悟的時刻。
而重新建立新制約(習慣)又可以利用五種訓練方式:1.身體智能。身體固有的智能,透過呼吸、觸覺、動作、社交和觀想等方式,控制神經系統的壓力與生存反應。2.情緒智能。又稱情商,管理情緒的能力。3.內在智能。與自我感覺有關。4.人際智能。需要學習如何與他人來往。5.省思自能。練習正念覺察,能看清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件及對事件的反應。
在訓練新習慣產生加速大腦改變,會牽涉到5項可以加速大腦改變的機制:1.少量而頻繁。2.啟動神經可塑性的安全感。3.轉變大腦的正向情緒。4.共鳴產生的新策略。5.有意識的反省。
在書的後段提到可以養成提升大腦健康與功能的七種生活習慣:
1.運動。2.睡眠與休息。3.營養。4.學習新知。5.歡笑和玩樂。(推薦「就是要玩:告訴你玩樂如何形塑大腦」)6.和健康的大腦遊玩。7.零數位假期。
關於學習新知,書中有段話講述:大腦一直處在從經驗學習與調整的狀態,當經驗和學習的內容越複雜,大腦就越能整合自己的功能,因為記憶與處理新資訊需要啟動範圍更大的大腦區塊和感官。處理複雜資訊與進行整合可以提高大腦的神經可塑性,保護大腦不因年齡增長而萎縮,腦細胞數量也不會隨年紀增加而減少,稱為「儲備認知能力」。
關於數位過度使用,在美國平均4成清醒時間花在數位設備上,每6.5分鐘會看一次手機,大家似乎覺得長時間花在手機是常態,但人腦並非電腦,透過電腦和手機與人相處互動,不能取代面對面的相處。過度使用數位裝置會降低注意力。
心理韌性與健康息息相關,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在身心靈都可以更加快樂幸福,這本書個人只挑選幾個章節閱讀,但也是收穫滿滿,相信對讀者也會有幫助,可以參考作者的建議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