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群眾的智慧:如何讓整個世界成為你的智囊團-城邦讀書花園網路書店

好的故事加上富有邏輯的說明及結論建構出一齣好讀物。

知識和其他商品不同,知識不會因為被使用而減損,當知識越被人所用,反而越有價值,因為知識的可能用途會變得更多。

形成智慧的群眾包含四大特徵:(一) 意見多樣化,每個人必定有一些私人資訊,即便是對已知事實的怪異詮釋,也算是私人資訊。(二)獨立,人們可以自作主張,不受周邊人的影響。(三)分權,所有人都能選擇性的依賴自己中意的資訊。(四)集合,有一個機制可以將私人意見轉換成集體的決策。書中提到若滿足上述四大特徵,它的判斷可能很正確,這可以用數學來推算。一個組成多樣化且人數又多的群體,讓每個人獨立詮釋或是評估某件事,然後再將這些評估平均起來,這時每個人在決定答案時所犯下的錯誤,將會互相抵銷。每個人的猜測都包含兩種成分:資訊及錯誤。當消除錯誤時,得到的將會是資訊。

這本書從各個領域講述在遇到未知的問題時,哪些情況下即使團體中個人都不知道答案,但集合大家的想法可以得到幾乎正確的結論,什麼情況下眾人會互相影響,使大家的想法趨於一致,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從繳稅、塞車、太空梭挑戰者號事故、恐怖攻擊的資訊蒐集、企業管理、投資市場、賭博、選舉、SARS的病原體發現、陪審團等故事中提煉出群眾間如何互相影響及交換資訊,最終得到解決方式。

對於難以預測的未來,交給大眾比交給專家還好。在許多方面,平均代表平庸,但在做決策方面,(多樣化的想法)所平均後的結果通常十分傑出,人類是能展現集體智慧的動物。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對於「群眾可以表現的比專家好」這句話充滿疑問,藉由這本書的闡述與分析,關於決策的問題,有經驗的專家與多樣化且獨立的群眾所得到的結論不會差距太大;對於預測未知,群眾的表現甚至更好。

這本書對於問題分成三種類型:(一)、認知問題:此問題已經有或將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例如此藥物被FDA核准的機率有多大?(二)、統合問題:需要群體中的成員,設法統合彼此的行為,並且知道其他人也都在做同樣的動作。例如買家和商家如何找到對方並決定一個合理的價格。(三)、合作問題:要讓一群自私不信任的人互相合作,包含繳稅、處理汙染等。

個人蠻喜歡書中討論投資市場的章節,尤其舉了一個在很多投資書籍都提到的例子:諾貝爾團隊創立的投資公司(LTCM)長期資金管理公司,一群夢幻團隊前幾年交出漂亮的表現後,差點帶來金融災難,最後由眾多銀行出資金解救讓它避免倒閉的命運,其他的投資書籍藉由這個例子想跟讀者表達:即使專家也無法預測未來;以及沒有穩賺不賠的獲利模式。

這本書又將此觀念更進一步延伸,它們會失敗的原因還包含了:1.長期資金管理公司為了擴大利差使用了資金槓桿原理(其他投資書也有提到),槓桿是一體兩面的工具,在獲利時能加倍,但虧損時也跟著加倍。2.它偏愛較小型的市場,並利用一種策略:找一組價格會保持連動的標的,出手買進便宜、同時賣空貴的,等兩者價格靠攏時再獲利出場。

它們策略看似聰明,卻忽略了幾個問題:1.它假設在合理時期內,價格總是會回歸到產品的真實價值,而且不會變動的太離譜。2.它喜歡小市場及買賣少人知道的產品,表示在很多時候,做生意的對象數目並不多。當這一群人數不多,思維相同的投資人聚集在一起,又看到LTCM一開始很成功紛紛效仿,當情況反轉時,就缺少多樣性思維,大家都覺得這個若LTCM想撤出表示有問題,就沒有人想接手,LTCM需要的是不同觀點的投資人,但在最後出問題時,LTCM所持有的資產變成燙手山芋,只要它持有的,就表示「會虧損」。

但當沒人知道價錢會低到什麼程度,持續多久,而危機又要延續到何時,再加上LTCM運用槓桿原理,使它可以犯錯的空間更小,每一個失誤所耗掉的代價,都將呈幾何級數放大。

我們可以思考股票市場買賣,每次我賣出一張股票成交了,表示買股票的投資人看法與我不同,我認為它後市會下跌,他則認為會上漲,透過這種不同想法態度的互動,市場才能重新分配資本。

若成員組成太過相似(例如都同樣聰明,或是一群專家),會很難繼續學習,因為每個成員能貢獻的新東西越來越少。一致性高的團體在從事某些原本就很擅長的工作方面會有很好的表現,但若是研究調查,它們的能力就會大減。專家通常會欠缺自省能力,如果你判斷有經過良好的校正,就會比較知道自己判斷正確的機會有多大。但專家很容易高估自己正確的可能性,也就是過度自信,他們自認為它們知道的多過於他們實際知道的。

我們容易習慣跟著別人做,從眾行為在心理學研究了許多,我們人類常有一個心理假設:如果有很多人在做某件事,那麼其中必定有些道理,群眾越大,影響力越強:每增加一個人都是一個證據,跟著做準沒錯,如果群體最知道怎麼辦,跟著做是一項合理策略,但這裡有一個陷阱:要是太多人都採用這個策略,策略本身就會變得不再合理,而群眾也不再聰明。

與群眾做一樣的行為(避免冒險),小小的失敗總比要玩點新花樣結果卻冒著大失敗的風險來的強,在情緒及專業考量都很合理,這現象叫做群聚。即使是具有強烈動機要獨立思考的人士也會出現這種現象。

在這本書中探討許多團體想法激盪的故事,書中藉由各種實驗及故事告訴讀者,投資人組成的團體有多容易被消息影響、泡沫化如何形成、過度自信及反應過度等。以下節錄個人蠻喜歡的幾段句子。

1.將單一消息過度放大的問題,如果再加上市場上人人都能得到這個消息,結果會變得更加嚴重。當事先提供消息,容易將看法都導向同一個方向,而將集體智慧給摧毀。

2.當你在買股票,基本上是在買一家公司未來收益的一小部分,但在同時也在買將股票轉售給他人的權利,希望某人對該公司的未來,評價比你更樂觀,所以願意付出更多的價格來購買你的股票。因此當買一張股票,可能不只關西這間公司將賺多少錢,還關心別人認為這公司會賺多少錢。

3.主宰金融市場的,要不是恐懼,就是貪婪。但最健康的市場,是那種恐懼與貪婪都很活躍的市場。

4.不只投資人,連專業投資人都有同樣的特性,會群聚成一堆、會過度自信、會低估隨機的影響力,而且把投資成功說成技術好的關係,把失敗解釋成運氣不佳。大部分投資人的表現都輸給市場。

5.不論在企業界或是投資市場,沒有證據顯示,一個人在面對真正不確定的情況時,還能持續做出正確決策。

6.泡沫化最陰險的地方在於,當時間拖得越長,它看起來就越不像是泡沫,簡單來說泡沫化是集體性的歇斯底里。因為模仿和資訊階流,搭他人智慧便車是無法避免,因為每個人的認知能力有限,模仿會是一個合理的反應;與泡沫化相反,大崩潰是投資人一致對真正有價值的股票不感興趣,而且一致的執意要把它們轉售出去。如果投資人在泡沫化認定價格會繼續上漲,大崩潰則是投資人認定價格會繼續下跌。

7.如果財富在開始進入市場前分配不均,在交易後也不會分配的更均勻。一個功能良好的市場,可以讓每個人在交易後比交易前狀況更佳,更佳是指與原本的狀態相比,而不是與其他人相比。

8.什麼叫做自由市場?它是一套設計來解決某項統合問題的機制,在適當的場合,以適當的價錢,取得資源。在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看清市場全局,且沒有任何人能事先預期理想答案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狀況下自己運作。在整個連鎖的每一個環節,個人做決策的根據並不是為了所有人的福祉,而比較是為了自己的福祉,但在沒有人領導下卻有辦法統合大家的經濟活動。

專有名詞介紹:

團體極化:少了提供不同意見的人,在判斷可能產生什麼問題表現越差。當團體進入協商,以為是醞釀理性與中庸的方法,進而假設越多人討論這一項議題,就越不可能採取極端的態度,但研究證據顯示,大部分的時候剛好相反。

資訊階流:只要超過一定程度後,它會很合理的令眾人停止注意自己的知識(個人的私人資訊),轉而注意其他人的動作並加以模仿。一旦每個人都停止依賴自己的知識,而認定其他人基於「他們自己的知識」來下決策,在這情況下,形成一個連續且缺乏資訊的階流,讓團體做出一個壞決策。

這本書相當精彩,精彩在於它結合了許多的故事案例,並合理推論出與大眾認知不太一致的觀念,例如一般人習慣把問題交給專家處理解決,但在處理不確定性或是未來的決策,專家表現不一定會比一般人還好;另外還有許多讓讀者印象深刻的連結,例如一個團體可以延伸出塞車(不同駕駛人的決策)、投資市場(金錢的決策)、民主投票、繳稅,團體的智慧靠的是多樣性:每個人的背景、教育、生長過程等都不同,因此同一個問題或想法會有迥異的解讀,對於各種各樣的標準也不同,因此談到民主很難找到一個黃金標準,對於不同的個人及不同的團體,公益的內容不盡相同。

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作者打破專家比一群多樣化群眾表現還好的觀念,可能會有許多讀者不認同,但不論認同與否,這也是一種多樣性思維模式的展現,因此這本書本身也是一部「群眾的智慧」合起來的書籍,多了這一層思考,再觀賞作者深入淺出的理論,閱讀起來別有風味,推薦給大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