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不能倒:金融海嘯內幕真相始末(新書、二手書、電子書) - 讀冊生活

人類的無知與貪婪造就投資市場大泡沫,當泡沫破裂時由全部投資人一同承擔損失,而這些銀行高層仍坐擁財富,賠的不是自己的錢。

這部作品為從旁觀者立場參與2008年次級房貸的事件,630頁的內容講述政府、風暴中的銀行家及收購企業間的故事,其中主要牽涉到的有雷曼兄弟(破產)、AIG美國國際集團、貝爾斯登、房地美、房利美、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以上皆為政府紓困或被併購),另外還有許多有意收購即將破產銀行進行合併的集團及銀行,另外一方則是美國政府機構的人員,書中出場的人物相當多且關係複雜,若對事件沒有一些基本概念,很快就會迷失在人物與不斷發生的危機中。這本書也非說明次級房貸危機的成因以及進行分析與檢討,而是如看紀錄片的方式,慢慢的從事件及會議中觀察整個金融海嘯的內幕,閱讀完畢有幾點心得:

1.華爾街銀行家自己也不曉得發行了的商品真正內涵,如:擔保債憑證(CDO)及信用違約交換(CDS),只知道這些商品很好賺,且幾乎毫無風險(實際上高風險),在投資人有信心時不會出問題,但當經濟反轉時,問題就會如骨牌般,一個接一個爆發。

2.銀行家的貪婪最終導致投資人恐慌,而政府與銀行管理階層想方設法要避免銀行倒閉,進行一些措施,卻會被市場解讀為負面行為,造成失去信心,導致加速危機的發生。

3.政府在一連串危機中需要思考各方勢力及影響,做決策時無法做到最完美,加上是第一次面對危機,沒有預先規劃及計畫如何因應,導致在面對企業破產的類似情境時,做出不同的回應方式,讓投資人及企業無所適從,認為政府態度反覆,對市場不確定性加深而失去信心,導致政府需要用更多的資金及資源來挽回市場信心。

4.少數人漠視風險影響全球投資人的血汗錢。

書中也有描述一些主要角色的個性與行事態度,例如:雷曼兄弟的福爾德。從事件中一直想拯救自己的企業,但會讓雷曼到這一地步是一連串決策累積下的結果,福爾德不聽諫言把不適任的高層格里高利革職(最終有請他離開,但還是以顧問方式維持合作關係),以及雷曼兄弟財務槓桿太高導致風險大,在經濟反轉時,資金缺口無法補上,加上與巴克萊資本、摩根大通與美國銀行談併購都失敗,最終走向破產一途,即使在破產前最後一次的財報會議,還是避重就輕的把有毒且已經跌價嚴重的資產帶過,明眼且了解情勢的大股東在看透雷曼逃避式的作法,推論大勢已去,冷眼旁觀破產的發生。

以下節錄本書中針對金融海嘯的一些觀念:

1.關於流動資金的重要性:福爾德喜歡一個故事,在拉斯維加斯的賭桌上,他目睹一名豪客每輸一注後,必定雙倍加碼下注希望轉運,結果,這名豪客輸掉450萬美元,福爾德在餐巾背後記下這個教訓:「你永遠不會有用不完的錢」。

2.風險對沖保險商品最終讓金融機構承受更多風險,因為,每家金融機構現在環環相扣,違約事件一旦發生,每家金融機構都受潛在的骨牌效應拖累,令整個行業更不堪一擊。華爾街的好景不會永無止境,採取預防措施是必要的。

3.表面上看來,金融衍生商品好像可以幫助市場,讓市場更輕易吸收來自多角度的衝擊;但是,風險其實根本沒有被消滅掉,市場間歇性的恐慌和瘋狂也同樣沒有緩和,金融中介機構倒閉的可能性也沒有減少。當這些失衡發生時,亦不能保護金融體系不被牽連損害。

4.銀行間互相放款利率應聲飆漲,遠超過央行所定的官方利率。目前的局勢非常明顯:恐慌。銀行和投資者因害怕被有毒資產感染,大家都只囤積現金而拒絕做任何種類的放貸。因為市場不能確定哪些銀行持有最多的次貸資產,杯弓蛇影,銀行全部都先判有罪,直到銀行自行提供足夠的證據平反。

5.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已被各種誘人的衍生工具緊緊扣連起來,唇亡齒寒,兩者關係變得更複雜。透過把住宅貸款的應收帳款和價值匯集、切細、重組包裝成一個又一個的組合,擔保債權憑證(CDO)應運而生。

6.現在放貸只是個開始,是證券化鏈的起點,透過上百甚至上千個機構的參與,風險被轉移、分散在很多不同的參與者身上。雖然表面上看來證券化有助於把一家機構承擔的風險降低及分散開來,然而實質的效果卻是不論好壞,眾多的機構與投資者現在已環環相扣。

7.葛林斯班,他在退任聯準會二年之後說:我有深厚的數學根底,但很多擔保憑證的複雜程度也令我摸不著頭緒。我壓根不明白他們在做什麼、也算不出他們透過這重重疊疊的買賣獲得的實際報酬,又或者他們怎樣分辨擔保憑證的種類。

8.銀行擁有的任何不具流動性資產,例如總部大樓,銀行對於這些資產的帳目處理都要和股票一樣。當這類資產的市值總體上揚,銀行就要按新值入帳,把資產升值。下跌時,就把資產減值。當然,從來沒有人願意把資產價值調低;且這些盈虧都只是紙上談兵。

9.「廣泛指數安全信託」BISTRO,銀行將帳目上一籃子幾百家的企業貸款綁在一起,計算這些貸款的違約風險,然後把這些資產轉移到特別成立的「特殊目的載體」,再把這個特殊目的載體切割細分出售。這天衣無縫的策略也許是不祥的詛咒。這些像是「證券」的投資產品被稱作保險;而承擔這些風險的投資者則獲得「保費」回報。

10.若投資者已假定政府即將介入,這令房利美和房地美更難自行集資,因為投資者會擔心政府介入會讓他們的投資化為烏有—政府任何的注資想法都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11.雷曼的分拆計畫(分拆壞銀行及好銀行),在很多人眼中是:「我們所做的只是把右口袋的一塊錢放進左口袋內;這計畫救不了沉重的負債,我們將會破產」。

12.綠光資本辦公室對所聽到的不敢置信:「雷曼至今還想迴避把這些垃圾—這些有毒的東西減值。他們希望達到什麼目的」?再清楚不過就是雷曼承認沒有做減值,這些資產價值已遠低於雷曼所宣稱。

13.再抵押程序的操作,以往雷曼的倫敦部門將許多對沖基金的抵押品再借貸出去,如今,要釐清各人的擁有權絕對是一場惡夢。很多對沖基金為了維持其資金流動性,被迫拋售資產,這又更進一步推低市場。

14.次貸危機為何會發生?十多年來難以釐清的鬆散管制、過度狂熱的銀行家、超出財力過度消費的屋主,造成有毒資產的累積。

15.災難的種子早已在過往的政府和措施中埋下:在90年代後期,禁止銀行承擔證券風險的法條被廢除了;鼓勵民眾購屋,並推出寬鬆的房貸標準;歷史性的持續低利環境締造的資金氾濫泡沫;華爾街的薪酬制度鼓勵管理階層勇於承受更大風險以獲取短期回報。以上各因素造就了完美風暴。當信用危機的徵兆浮現時,要力挽狂瀾已經不可能,也必然會有劇烈的市場調整。儘管為時已晚,但是檢討一下在最後階段可採取哪些措施把傷害降到最低,也是合乎情理。

本書最重要的心得我覺得是:永遠別低估人類貪婪的心,投資要有風險意識,而期望政府及華爾街能有更好的規定防範投機及泡沫的發生,歷史會重複發生,只是會以不同形式的方式呈現,我們理解次級房貸的過程,要警惕,在投資市場,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投資人要適度的評估,不用過度樂觀與過度悲觀,按照紀律執行計畫,短期投機行為及一頭熱的投機標的要敬而遠之,這本書是一部警世故事,謹慎的看待投資這個領域。(1hr40min)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六、日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