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永遠的現在式:失憶患者H.M.給人類記憶科學的贈禮by Suzanne Corkin

如果你的記憶只能存在30~60秒,要怎麼在這世界上生活?

這本書給了答案,之前閱讀許多書籍常建議我們要「活在當下」,書中的主角H.M.是最佳的代表,但起因是一場實驗性的手術造成的。

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本書在大腦功能介紹及記憶的機制說明可能有點艱澀,但個人覺得可以看到一位失憶患者的一生以及許多研究人員細心照顧他的同時從他身上研究出更多關於大腦的奧秘,是相當一種不同的體驗。

H.M.原本是一位癲癇病患,因發作頻率過高,他的主治醫師史可維爾為他進行一個實驗性的大腦手術─切除他的雙內側顳葉切除術。結果癲癇緩解了,但造成無可挽回的喪失記憶,H.M.永遠活在28歲中,對於之後的任何事情都無法生成長期記憶,這情形讓我想到一部電影「記憶拼圖」,主角有順進性失憶症的人追查殺他兇手的故事,H.M.的症狀一樣,無法產生新的長期記憶,因為這樣的失憶是源自於手術造成,因此是很好的研究對象(知道缺失的區域),也因此在手術後至H.M.死亡,許多神經科學家及大腦科學家將H.M.進行大量的記憶力及相關大腦研究,甚至連死亡後也馬上取出他的大腦,進行高階掃描及保存,雖然他的記憶永遠存在短暫的30秒,但研究人員從他身上找到大量關於大腦記憶機制的結果,雖然對H.M.本人及家人而言是一場悲劇,但他的個人犧牲讓全人類都會記得他對於大腦科學的貢獻。

看完H.M.的故事覺得這世界很諷刺,有的人終其一生追求留名歷史卻不可得,這位病人則是在自己都沒有記憶及刻意經營人生的情況之下很不幸、或者也可說很幸運的讓全世界都記得他,也用了這部作品來緬懷他的貢獻,他的許多實驗成果被許多學者發表文獻,驗證許多大腦對於記憶的假設,隨著科技的進展他的大腦器官被掃描後存入大腦圖書館,供後代科學家研究,這本書是一個悲劇的故事,但即使悲劇,這位病人用了將近50年的時間讓研究人員進行實驗,他在手術前的願望是當醫生,雖然他無法達成這樣的願望,但他實際上提供的資訊可能比醫生更偉大,科學能進展就是靠嘗試與犯錯,H.M.是一場實驗手術下失敗的結果,但這樣的結果幫助了人類更加了解大腦的功能與機制,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套用書中的一段話:「記憶賜給我們的一樣美好禮物是認識彼此的能力。透過共同分享的經驗和對話,我們形成深入的關係。若沒有記憶能力,我們無法看到這些關係的發展。H.M.一生交了許多朋友,但他無法感受到這些關聯的真正深度,他無法深入認識別人;他也無法知道這個世界對他的理解是什麼」。

如果記憶只有短暫60秒,就像H.M.對人生態度一樣,好好享受當下,不用被過去羈絆、煩惱未來,或許這樣的人生有很多不便,也可能是不錯的人生哲學。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