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開始閱讀第一本書(前期),2021/10分享了100篇心得(中期),2024/08分享了超過500篇心得(現在),黑光有悟出什麼新的道理?在相似主題時,閱讀速度變快,並可以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花時間讀,對於書中內容重要性、廣泛性、衝擊性等可以有概念,書中給的資訊會主觀分析是否值得加入大腦知識庫中,並知道厲害的人很多,我要不停的進步,繼續向1,000本邁進。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
每本書都自成一個世界,人生在世幾十年,要如何學習完所有的知識,走完世界的每個角落,人由細胞組成~藉著經驗記憶與價值觀成為獨特個體,每個人都自成一個宇宙,這是以人的角度來看;然而,60億人口居住於地球上,而地球相對於宇宙只是米粒的存在,人只是眾多生物的其中一種;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實際在宇宙洪流中人並沒什麼特別,謙虛地不斷學習,不必與他人比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以知識來說,一開始不知道閱讀到的知識是否正確及值得吸收,所以每一本書的內容無從判斷好壞,直到累積的閱讀達一定量以上,一個關鍵詞的出現與未養成閱讀習慣前對我的意義有所不同,"關鍵詞"可以連結之前閱讀相關的內容,可交織成知識網路。例如:風險,在投資可能是賠錢的風險;在品質系統則是出錯的風險;在人生可能是意外、壞習慣累積造成的結果,我們要試著減低風險造成的傷害,因此出現保險,讓一切可以用金錢量化。或是當我看到陽光時,以前我僅知道是太陽光照到地球。現在則再多一層知識,我們看到的陽光是7秒前從太陽表面射出來的~
以前一本書的內容就是一本書,它是獨立的,沒有其他背景知識可以增加這本書所帶來的延伸觀念,只能由這本書、這個作者得到。當知識背景不多時,每個作者說的到有道理,也全盤接收,直到閱讀到同樣素材,但提出相反的論點時,才開始增加知識庫的複雜性,必須選擇要以哪一論點作為你的價值觀,並保留存疑的態度,也許自己認為對的實際上是錯的。
現在一本書中提的內容,我可以找到之前500本書中相關主題內容做融合、連結及轉化,串聯不同領域,找出隱藏在表面下的關係。書已經不是同一本書,而是在關鍵字提示下擴展的百科全書,一開始書是書~現在的書不是原本的書(可以想像書的最後多了許多隱藏版的內頁、備註與註解)。知識會加入你的價值觀中,而雜訊(或不認同的資訊)則會提供參考,讓你知道某些情形、某些人是相信這些知識,以此為事實建構自己的世界觀,到此,閱讀會選擇性的相信或質疑自己的知識庫。未來某個時間點,或許又會有其他不同的想法。
「學海無涯,我們要做一輩子的學生」;
許多名人或富有人都有閱讀習慣,他們都如此,我能做的就是持續學習,累積知識,除專業領域持續精進外,也可以多培養其他技能,無論此技能是否能為你帶來收入。
關於金錢:
一開始,我認為錢是靠工作賺來的,投資是高風險不應該進行的行為,即使它有機會賺錢,但也會讓你賠錢,覺得高殖利率是好的投資策略;中期,我認為投資是必要的,學會控制風險、研究企業財務、價值投資,錢,是靠主動收入+被動收入,也就是工作+投資的配息而來。
現在,我認為錢是靠勞力、影響力、信心、信任與信用而來,主動收入是靠自己的勞力,被動收入是靠企業員工的勞力讓投資人取得獲利果實,個人信用可以向銀行借貸,開啟槓桿加速獲利/虧損,個人影響力與他人對你的信任也可以讓你賺錢,例如:藝人、球星、具有特定專業能力的人。投資,與其花時間研究經濟、企業財報、關注市場消息動向,利用被動指數投資策略是一種不錯的策略,前提是有良好紀律、耐心、風險承受力,不因市場波動而影響心理。
500本,好像很多,又好像很少,看與哪個數字比,我想我會繼續努力,持續朝向1,000本邁進,到時,再與大家分享有何新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