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eadmoo 讀墨 聯準會到底在做什麼?(讀墨電子書)

這是一本教科書,雖然作者為資深交易員,整部作品幾乎沒有"人"的元素,而是從貨幣、利率、市場、銀行的角度介紹與聯準會的上下游關係,以及專有名詞的說明,我都以為自己是在讀經濟學課程的講義,近期看過另一本「億萬救援」就屬另一個極端,全部講美國高層間的對話與爭執、高層的個性、在決策時的兩難等,若這兩本可以中和一下,講述事件以及決策者邏輯,我覺得會更容易吸引讀者。

聯準會可說是銀行中的銀行,它發表的聲明可以左右全世界的市場方向及投資人的信心程度,書中還提到甚至有投資分析師專門分析聯準會的決策,而進行投資布局;聯準會是走在鋼索上,它的功能應該是輔助,當市場過度反應時做一個緩衝,不過隨著幾次經濟危機,它的功能已越加複雜,市場干預程度及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因為美金為世界儲備貨幣,聯準會的決策牽涉的不僅是美國,而是全世界,因此若能深入了解聯準會運作機制,有可能能搶先布局,或是在公布壞消息前先撤資,但未來難以預測,聯準會集結了諸多菁英,世界還是會出現造成金融崩潰的事件,導致聯準會要祭出許多措施來避免更嚴重的危機,但這樣的干涉通常會分成二派:一派認為干涉無效,應讓經濟自行運作,等消息反應完畢,市場就會回歸正常;另一派則認為干涉有效,若沒有介入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結果。不過我們很難設計一個情境,讓兩個情形同時發生,僅能以假設的方式推估若有(沒有)這樣做,可能的狀況機率為何,因此市場干涉與否對經濟比較好這點目前尚無定論。

這本書雖然死硬生澀,仍有一些經濟學觀念值得理解,以下節錄:

1.理論上ETF的價格應該要反應該標的的投資組合價值,但ETF的價格與資產價值之間往往不會相等,機構法人通常會緊盯兩者的差距,尋找機會從中套利賺錢。ETF也是影子銀行的一種,雖然ETF可以在交易時間內任意買賣,但ETF持有的證券本身卻不一定具有高流動性,特別是公司債ETF或小型股ETF。

2.最知名的證券化資產是抵押貸款,其他像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學貸等也都很普遍。凡是能提供穩定現金流的金融資產,原則上都可以拿來證券化,包括像連鎖速食店的加盟金、行動電話月租費或音樂版稅等。證券化提供了一個投資機會,讓借款人能夠接觸到各種類型的投資人。

3.美國占所有國家外匯準備的60%,其他貨幣的需求完全無法相比。美元的需求如此強勁,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一)、安全性:(美國背後有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最大經濟體(?)、相對完善的法治系統)。(二)、貿易需要:(全球貿易基本是以美元為基準),大約占全球貿易額的50%,以及40%的跨國支付。(三)、低成本:外國企業在美元借款或發債的利率低於當地貨幣利率時,寧願借美元享受低成本。(四)、流動性:美元資本市場是全世界最大、流動性最佳的市場。(五)、容易儲存:美國公債市場既廣且深,投資人就算擁有大額美元,也能輕易找到出口,而且幾乎沒有風險。

4.就像其他產品一樣,供給增加價格就下跌。當美國公債發行量比市場預期增加,收益率必然會上升,才能吸引更多投資人投入。但公債的供給與需求預測難度都相當高,公債的供給是由聯邦政府依赤字狀況來決定,但赤字的水位最終是由政治角力決定,而非市場。

5.附買回交易期間短,借款人"賣出"一批有價證券給出借人,同時雙方約定在未來特定時期,由借款人用較高的價格把同一批證券買回。交易的價格會比該有價證券的市值低一些,讓出借人有額外的安全邊際。在經濟上的意義,這就等同於拿有價證券當抵押擔保來借錢。買回時付出的高一點價格則等同於借款利息。從破產法的觀點來看,這種交易架構有其優點,即使借款人申請破產,出借人可以拿走擔保品,因為實質上這批證券已經被賣掉了。

6.無擔保貨幣市場也是短期借款市場,借款人承諾到期時歸還借款,但不靠任何擔保品,靠的是對借款人的信任。這類借款因為風險較高,利率通常比有擔保品借款來的高一些。

7.股市參與者一般用基本面或相對評價的方式來評價股市。基本面分析師通常用現金流量折現法來分析公司股價,方法是拿未來一連串的盈利,用風險調整後的折現率折現。先預估未來的盈利再利用折現率之後,基本面分析師就能計算出股票的評價。

8.主動投資人會根據一些評價模型來決定買賣股票,但被動投資人並不在意股價。以下是作者的幾個觀察:1.股市趨勢向上:即使股價已漲到高點,每週仍有穩定現金流流入股市,造成股市長期向上的趨勢錯覺。2.大型權值股持續加速擴大市值:股票的市場深度有時無法完全反應股票的市值,意思是當資金持續流入大型股,如果沒有對應數量的賣單,股價自然就會被進一步推升。3.價值投資似乎失靈:價值投資主要靠的是股價夠便宜,但通常便宜都是小型股,而小型股大都不列入主要指數成分股中,通常無法獲得被動式投資的青睞。

9.債券市場其實比股票市場更為複雜,因為債券是各方面都可以高度客製化的商品。例如:發行期限、利率水準、償債順位、債券的選擇權以及其他條款。大型公司大都只有一種股票在交易所交易,但可能發行多種不同類型的債券。

10.企業可以利用股權或債務融資。股東是公司的所有人,他們共同分擔企業風險。如果公司很賺錢,股票價值就高;反之,如果公司破產,股東一毛錢也拿不回來。相反的,持有債券只會收到票息和本金,當公司破產時,債券投資人還能收到資產變賣後的剩餘價值。

每經歷一次經濟危機,促使聯準會擴大它的功能性,在2008年次級房貸危機,為了提供銀行流動性,聯準會最終決定開啟中央銀行間的貨幣交換,借錢給關係良好國家的中央銀行,由中央銀行再把錢轉借給管轄權內的銀行。這有效解決了全球銀行業對美元的擠兌潮,同時也讓聯準會成為全球美元的影舞者。這些措施最終穩定了金融市場,讓聯準會成為商業銀行、影子銀行、甚至外商銀行最後的資金提供者。在2020新冠疫情期間,聯準會迅速的推出2008年所有的便利機制,甚至更進一步成為私人企業的最後資金提供者。

這樣的補救措施雖然提供了流動性,但也被許多人批評這樣印鈔救市具有道德風險,有些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人,知道政府不會放任經濟崩潰,因此故意從事高風險的投資行為,因為聯準會最後會跳出來拯救市場及紓困,讓這些投資人不會損失慘重,甚至獲利更豐。不過這個觀點在「億萬救援」中聯準會主席有提出他的見解,他認為在經濟陷入困境時,想辦法解決流動性問題是最重要的,若政策能拯救80%的一般民眾免於生活困難,也無暇去管20%投機者,畢竟大多數人都希望能解決問題,而非陷入困境,因此,任何的經濟決策都無法完美的針對需要幫助的族群,且通常問題發生都有急迫性,若延遲處理可能會造成更壞的結果,快速的反應才能讓市場恐慌情緒緩解,解除危機。

作者另外提到,金融風暴最初的源頭都是來自於大量運用"借短支長"的特性,在正常情況下,短期利率低於長期利率是常態。因此,借成本較低的短期資金並且持續展延,把資金放在賺長期利率的資產,成為必然的獲利方程式。商業銀行有存款保險、中央銀行作後盾;影子銀行則是用金融操作,像是提存擔保品、進行信用風險交換以獲得保護。當層層疊加的保障機制當中有一個環節出現流動性斷裂,就足以引發難以想像的風暴。只要金融業"借短支長"的特性存在,流動性危機仍有可能在某個不起眼的陰影之下再度出現。

這是一本蠻枯燥乏味的教科書,書的最後還提到了"現代貨幣理論"—一種顛覆過去經濟學的觀點:政府可以在沒有賦稅和債務的限制下,能夠無限制的印鈔,唯一的考量就是通貨膨脹。支持者認為政府能夠經由印鈔來融通本身的開支。政府並不需要舉債或課稅來應付支出,但必須用這兩項工具來對抗通貨膨脹。本人也曾經閱讀過這部作品,閱讀當下真的有發現另一個新世界之感,但仍不確定此觀點與真正運作的經濟體系機制是否正確,貨幣的運作靠的是人類的信心,而信心其實是抽象的,例如把錢給貓或狗,它們會像對待其他紙張一樣把他咬碎,因為鈔票對他們而言與一般紙無義,但人類很特別,我們知道貨幣(鈔票)它背後代表的意義:是省時間、省體力、買必需品的交換媒介,而貨幣衍生出一堆產業、銀行、保險、經濟學家、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等,這些也都是人類特有的產物,這樣衍生下去,最終的結果為何?是否哪一天大家覺得這種大富翁遊戲一點也不好玩,全體對貨幣失去信心,屆時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本書個人覺得普通,但對聯準會如何運作有興趣的讀者還是可以閱讀,讓你對它運作機制更了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計畫(逐步邁向財富自由之路),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