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光讀書筆記552】10 借錢-借貸歷史顯示人類會一再犯同

這部作品是講述借貸的歷史,對故事有興趣者應該會喜歡,不過對於借貸的機制比較少著墨,若要針對機制探討的個人推薦「大債危機」這部作品,前者主體在「人與法律」,後者主體在「錢與利率」,借錢,是跟未來的勞動力拿到現在使用,出借方可能有拿不回貸款的風險,因此會收取利息,風險越高利率越高,上述這個觀念是演進許久才被認同的觀念,顯見隨著時代的更替,對貨幣的思維也會改變。以下節錄本書一些個人覺得不錯的觀念:

1.在以物易物的經濟體制下,利息以實物支付,所以計算相當棘手。假設,一位商人借給一位農夫一袋種子,什麼才該是正常利息?該還多少?以哪種物品償還?種子長大後成了莊稼,哪個價值更高?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因地而異。當金錢成為交換媒介後,人們隨即圍繞著利息展開了「多少是正常?多少是過度?」的唇槍舌戰。

2.貸方借出一筆錢,不管借方是以金錢或物品償還,在絕大多數古代和中世紀學者眼中,都是一種奢侈的做法,因為貸方沒有創造價值或有意義之物,卻佔盡了好處。

3.債務衍生商品的發展將債務和負債的傳統定義徹底改變。債務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債務人承認自己欠債,如果未能償還之前所欠債款,則不得再次負債。相反的,債務衍生商品讓合約方支付利息,卻無法要求其立即償還,簡言之,這是真正的債務。這時出現了新的債務形式,即「或有負債」指因過去的交易可能導致未來所發生的事件而產生的潛在負債,它完全受制於衍生商品合約有效期內是否出現的各類因素。債務衍生商品合約讓人們忽略了對合約利息(風險)的關注,只有交換合約雙方的淨現金流。交換合約的複雜特質模糊了債務人、債權人及債務本質之間的關係。

4.銀行推出各類型的交換合約,並堅稱這些新衍生產品非但沒有風險,反而屬於對沖工具,可以幫助客戶管理各類風險,然而,多數情況下銀行承擔了客戶竭力緩解的風險。原本應該透過交換合約抵消的風險全倒向銀行,讓風險與日俱增。包括非客戶的信用風險、股票市場風險、商品風險及突發事件風險。銀行不再是單純的銀行,它們很快就成為半保險公司式的機構。

5.金融崩潰和恐慌頻頻上演,多數要歸咎於過度舉債經營和資產價值通貨膨脹。信貸市場是把握資本市場的核心要素。

這部作品個人覺得有點沉悶,也許跟本人比較不喜歡歷史,而比較喜歡針對利率、貸款的機制討論,找時間來分享「大債危機」的閱讀心得,書中將機制做詳細的說明,閱讀這些書籍讓我覺得,人類已經太依賴貨幣體系了,暫時也沒有更好的系統取代,但這體系仍有一些缺點,這些缺點很可能隨著時間漸漸放大,例如:資本市場很常造成贏者全拿,讓後面想參與市場的人難度提升,且資本在達到某個規模以上,會翻轉「勞方與資方」的界線,你將可以運用錢的力量達到你的大部份目標,但在那之前,你只能用勞動力換取金錢,我們應該想辦法縮短以時間換取金錢的模式,而縮短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適時的借貸,讓未來的錢拿到現在使用,只要工具使用得當,它將成為助力,但記得,借貸是雙面刃,可以讓你加速賺,也可能加速賠,使用時不可不慎,本書推薦給對借貸歷史有興趣的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