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腦智能新理論

來到2025年了,今年要繼續努力閱讀書籍,年初看了三本書:「明日、明日、又明日」;「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這本是三本中最困難的一本。

這部作品主要分成三部分:大腦的運作機制、AI的運作原理以及當兩者結合可能的發展。非常佩服作者對於人類大腦、AI的獨特前瞻的見解,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本作品偏艱深難懂,建議要有一些生理、解剖學背景再來品讀,太多的專有名詞會影響閱讀的流暢度,個人閱讀完最大的心得是:這一般人很難懂作者想表達吧?即使不到文字天書,不過有專業教科書的影子。個人很喜歡將大腦比做拼圖,關於大腦運作機制也很有趣,每個人大腦都是一個小宇宙,而世界存在的宇宙也唯有人類的大腦才知道。

我從這本書學到了以下幾點:

1.我們的各種感覺及感受是由大腦產生的,並沒有光、聲音或觸覺直接進入大腦,感覺神經只能傳送棘波,而由於我們不能感知棘波,必須從大腦中製造出來。即使最基本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也都是大腦的產物,它們只存在大腦的世界模型中。

2.能成為專家,是因為有很好的(綜合)參考框架:當兩個人觀察同一件事物,最終可能得出類似的地圖;但如果著眼於概念,兩個人從相同的事實出發,最終可能會有不同的參考框架。同樣的事實,可能導致不同的模型和不同的世界觀。因此,即使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中會有截然不同的解釋。

3.千腦理論到底是什麼?濃縮一句話就是:「關於任何特定事物的知識,都是分散在數以千計的互補模型中」。大腦裡的知識是分散儲存的。我們知道的事物,沒有一樣是僅儲存在一個地方。一樣東西的知識,分散儲存在數以千計的皮質柱裡,但它們只是所有皮質柱的一小部分。可能機制原因是為了分散風險,每個神經元都負責一小部分,當神經受傷時,還有其他的神經可以替補,因此當人生病、中風或創傷導致皮質柱失靈,大腦還是可以繼續運作。即使失去30%的神經元,通常只會對網絡的功能產生微弱的影響。

本書個人覺得不錯的觀念為:

1.注意力在大腦習得事物模型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你的大腦會確定這個東西相對於上個注意對象的位置。這是自動發生的,它是"注意過程"的一部分。只是藉由環顧四周,大腦就會開始建立模型,新皮質從未停止學習模型。注意力的每一次轉移,無論你是在看餐桌上的各種食物,還是在街上行走,還是注意到咖啡杯上的標誌,都是在為某事物的模型添加東西。無論這些模型是短暫還是長久的,這種學習過程都是一樣的。

2.千腦理論本質上是一種感覺運動理論,解釋我們如何藉由移動來認識和識別各種東西;每一個皮質柱都有完整物體的模型,因此知道在物體上的每一個位置應該感知到什麼。這就像看到一幅城鎮地圖,然後預測你開始朝某個方向走將會看到什麼;新皮質對世上每一樣事物都有數以千計的模型;新皮質會利用框架習得物體的三維模型。

3.我們在思考時經歷的一系列的想法,類似我們用手指觸摸一個物體時體驗的一系列感覺,或是我們在一座城鎮行走時看到的一系列事物。

4.所有知識都儲存在參考框架中:1.參考框架在新皮質中無處不在。2.參考框架被用來模擬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並非只是實物。3.所有知識都儲存在相對於參考框架的位置上。4.思考是一種運動。

關於介紹大腦的書籍,個人比較喜歡以故事或例子來闡述運作機制,本書某些部分有以例子來說明,例如把人丟在陌生的城鎮中,必須找到一些對照物,並比對地圖(模組)才知道自己在哪裡。不過整體而言書本內容偏難,較具挑戰性,本人也是花將近三週時間才快速看完,大腦真是特別、有趣的器官,它讓你有感覺、看、聽、聞到四周的東西,而且一輩子都在學習新事物,對比於AI僅能有限度的學習(除非給它指令),大腦比AI現階段還是厲害的多;另外個人很敬佩作者對於人類未來的展望與高度,認為應該要將知識及人類存在的證據保存於宇宙間,等待另外一個智能生物發現,這是我想都沒想過的問題,唯一有讓我覺得宇宙很浩瀚的是看了「星際效應」的電影,那時的心得是...人真的很渺小,還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們去開發,但若我們不去愛護生活的地球,很可能再幾個世紀後地球就變得不宜居,屆時要有其他配套,例如移民火星,人類可以累積知識,知識不斷的傳遞,移民外星球不是不可能的。最後以書中一段話作結:

『我們是智人,有智慧的人類。希望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能認識到我們是多麼特別,能作出明智的抉擇,確保我們這個物種可以在地球上盡可能長期生存,確保智能和知識比人類存活更久—不但在地球上,還在宇宙各處』。

這本書有點難,但也很有意思,且是2021年比爾蓋茲推薦書籍,它可以讓你重新省思自己現在的目標,或許有其他啟發讓你有不同的方向,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活出自我,快活一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