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光讀書筆記553】11 當大腦開始崩壞-阿茲海默症從發病

這本書已經閱讀完好一陣子,一直沒有花時間把閱讀心得分享出來,最主因是內容很沉重,讀者會看到許多受阿茲海默症之苦的病人及他的家屬,個人認為家屬在遇到此疾病是最煎熬的一群,因為病人的家屬會經歷越來越令人心酸過程,從忘記要做什麼事→忘記事情怎麼做→忘記自己是誰→最後是忘記如何照顧自己,最終往生。在作品中看了好幾個案例,家屬要有非常大的耐心才有可能照顧病人,且個人覺得當經歷過會改變你看待人生的態度,因為你看到了一個你熟悉的親人,變成了陌生人,他們會記得30年前的事情,但會忘了1分鐘前發生的事情,重複地說著過去的事情,書中也有提到世界各國對阿茲海默症是如何提供照顧與醫療,若照顧到後期已經無法再照顧、或是已經嚴重影響生活時,適時尋求專業也是必要,不要照顧了病人,之後換成自己也成為病人。

在大學及碩班時,個人有選修與大腦退化疾病相關的課程,對於大腦這小小的器官如何運作、以及它生病時    所造成的後果很有興趣,但學了2-3學期的課程,個人覺得即使了解這些疾病的機制,對治療進展相當緩慢,無法根治,僅能延緩疾病的進程,很令人感到無力,書中也有阿茲海默症家族病史的人積極推動相關研發及診斷,希望能讓人類免於此疾病所造成的傷痛。本書屬科普書籍,書中前幾章簡介了大腦的構造及神經如何運作、記憶如何形成等,大腦就跟其他器官一樣,越使用它就越能保持功能,雖然自然的老化會使大腦功能衰退,但書裡面提到的研究顯示,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的習慣、良好社會關係、健全的飲食、身體的壓力不宜太大、充足的睡眠),就能盡量讓自己的大腦使用效期延長,唯一的例外是:假如你體內含有"阿茲海默症"的基因,例如APP、PSEN1基因,不論做什麼都難以改變,這與運氣有關,有些運氣比較差的人,天生就有這樣的基因,當時間一到,就會自然發病;但也有因為環境及生活習慣,讓特定基因打破平衡朝向失智症方向走去,例如風險因子APOE4基因是會導致疾病發生。閱讀了許多書籍,都提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健康及遠離疾病很重要。

以下分享這本書的一些不錯觀念:

1.阿茲海默症在人類生命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類生來便是要養育後代然後死亡,大腦只是個器官,它像任何事物一樣會損壞,這是"老化"的代價。

2.在2005年團隊利用手術連結年輕與年老老鼠的血管,結果顯示會使年老動物的肌肉、肝臟組織及解迷宮能力表現都與年輕的一樣好,這代表了年輕血液可能可以逆轉老化的器官。

3.大腦是控制我們如何應對壓力經驗的主要器官,而所有壓力皆會導致某種神經迴路的改變。在短期上這些變動是好的:它們促進適應力、個人成長與學習。但一個人若長期不斷曝露在壓力下,便會導致神經損耗與撕裂,甚至妨礙大腦生長新神經元的能力。

4.若有個檢測方法可以讓你知道你是否含有得阿茲海默症的基因,你會想先知道嗎?書中一位叫卡蘿她拒絕檢測,她告訴記者:「我真心不想知道,若無計可施,知道了有如何,我永遠可以選擇接受測試,現在就知道結果,但若我知道後想著『一切都結束了』,我大概會崩潰吧」!

5.阿茲海默症的最後階段被形容為「死亡前的死亡」。到了此時,疾病已系統化的消滅大量腦部組織,實際上已抹殺病患說話、吃飯、吞嚥甚至微笑的能力。最後階段的病患需要一天24小時的照料,包括所有事情,從穿衣到走去浴室。他們完全需要依賴別人;如果放置他們不管,他們會整天呆看前方直到餓死或感染而死。

6.以下列出書中幾名病人在初期對自己狀況的描述:

(1).病人阿諾德說我根本不會記得我在周末時做了什麼。沒那個心思去記住這些事。但許多小小的狀況就是不對勁。總感覺不太正常,好像什麼擺錯了位置;

(2).病患卡蘿開始出現輕微、細小的改變,那時許多小事並不算特別嚴重的失誤,例如,忘記進房間要做什麼、開始莫名其妙把許多衣物放在枕頭底下、在工作上錯過期限病忘記歸檔文件放在哪。但事情就是不對勁,緩慢累積,輕微卻無可挽回,她的記憶與認知開始出現明顯失誤;

(3).亞莉罕德拉問到:為什麼我的大腦會發生這些事?昨天我正在思考一些事情,然後突然間,全都變成一片空白……這樣正常嗎?想說的話已到嘴邊,但就是說不出來,好像嘴裡有口香糖想把說的話黏住似的。

7.阿茲海默症病患卡蘿漸漸只活在當下,照顧她的丈夫說到:我現在也是活在當下,因為對照顧者來說,活在當下是最好的策略。如果你不斷擔心明天,你會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竭。

8.科學並不是試圖證明假設;相反的,它試圖反駁這些假設。每項發現背後都有著大量較陳舊且密切相關的發現,其中每一項都會遭到反駁,以修正該科學的敘事。即使全新的發現也必定在某方面會犯錯,等待著更好的想法出現時隨時更新。

9.「視覺阿茲海默症」,或稱「後部皮質萎縮」,不像典型的阿茲海默症,患有視覺阿茲海默症的人仍保有記憶、思考技巧及個人見解,一直要到疾病後期才會失去這些能力。但相對的,他們會經歷一種深刻且超現實的視覺失智。除了幻覺,還有可能喪失閱讀能力、及精確感知動作、物件大小、辨識臉孔和熟悉環境中找到路的能力。

10.在嚴格冷靜的學術領域中,傳聞證據總是受到怠慢。這主要由於它缺乏實驗的"對照組",也就是沒有客觀的比較方法,來將變數最小化並增加科學客觀性;而我們依賴"對照組"來推斷兩件事是否具因果關聯。但傳聞證據有時也有其他力量。它可以導向新的假設;它們可以把看似荒誕的事情運用於激發創造力上。沒有人會認真考慮輸入年輕血液來恢復老年人青春。

聽起來阿茲海默症在目前仍是絕症,不過書中也提到新的生物科技技術(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翻轉許多疾病,包含阿茲海默症,人類正與疾病進行時間競賽,因為我們正進入超高齡世代,失智症的病人將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在台灣,雖然政府推出許多長照的計畫,不過個人對政府推動政策及衛福部開放新興治療持相當保守的態度。

第一、法規單位很擔心出事,做事非常保守,外國沒開放台灣一定不會開放;外國開放,台灣還要有條件開放,原因是人種不同,對藥物反應可能有異質性;

第二、政府對政策佈局相當短視,僅為了曝光度及讓民眾有感才會執行,否則除非有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因某病離開後,才會加速及被重視;

第三、法規單位容易自我感覺良好,以及對外常說保持開放態度,實際做的卻保守,台灣在治療市場及製藥產業上本就落後國外大概5-10年,但法規單位常以跟國外法規同步一致為傲,殊不知這樣規定只會讓產業進展受阻。

綜合上述三點,除非法規單位有重大的改革,否則不論是失智症、癌症等,新興的治療方法在台灣非常受限,加上若真的市場需求,業者將會改走灰色地帶,遊走在規範邊緣,對於政府、病人、藥廠業者、醫院這四方都不是好事。本作品書中不論是病人及病人的家屬,都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我們的遭遇,我們可能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遙遠,不需要思考這麼遠的事情,而實際上,政府及高層政府官員應該將政策佈局好,而非讓問題發生時才引導政策方向,這樣對台灣長期而言是負面的,問題總是一點點的累積,最後一次性地爆發,我們應先想好因應對策,阿茲海默症所造成的傷害及社會成本是相當高昂的,問題都不是眼不見為淨,政策也絕非只針對特定族群或選票導向的,台灣其實很可惜,有需多不錯的優勢,非但不會把握,而是白白浪費,醫療及長照在未來絕對會是財政的一大負荷,而我們自己能做的,就是好好的利用自己的大腦,用進廢退說,常動腦,人不老,本書是科普書籍,不過很值得一讀,推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