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個對我們來說在簡單不過,打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絕的水可以使用,背後卻隱藏了深奧的學問。藉由這本書深層的探討在世界各地遇到水的問題及如何運用人類的智慧去解決、利用大自然的力量逆轉人類所造成的環境破壞。
以前我覺得旱災離我很遠,臺灣是座島嶼,四面環海,位處亞熱帶及熱帶交界,降雨量剛好,尤其夏天會來幾個颱風補足水庫的蓄水量,但今年反常,颱風沒有入境台灣...造成降雨比往年少,有些地方甚至開始限水...對比於書中提到國家所遇到的情境,臺灣是幸運多了,但若人們再繼續不珍惜水資源、濫墾伐木、發展科技不注意環境保護議題,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同樣會遇到水資源的問題。
這讓我聯想到李鴻源對於台灣水資源有一些演講,點出臺灣用短視近利的策略在使用這些珍貴的水資源,因為隨手可得價格又便宜,大家就忽略了乾淨的水對於人類的存活是多麼重要,而我們對於水資源及環境保護是多麼不重視,要不是齊柏林大導演拍攝「看見臺灣」,揭露企業是如何蹂躪濫墾、汙染大自然的行為,我們可能還不自知自己也是破壞地球環境生態的兇手之一。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這議題吵了這麼久,碳的排放量以為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但這本書驗證一個的方法可以降低大氣中碳的含量-讓光合作用最大化。最大化至少有二種作法:1.培育森林。2.培育沃土。另一種說法是植物-土壤-微生物的動態合作,即可翻轉人類造成的破壞,前提是人類要有共識,以永續生存為前提,適當的利用地球的資源;而不是以利益為前提,燒光提取未來的資源....
另外作者也提到氣候變遷的議題應加入水資源的討論,因為水在整個環境變化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往的概念認為缺水是因為天沒下雨、人類沒有集水設備等等,因此用許多人為的方式例如建造水庫、人工造雨等等,書中點出這是一個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讓水循環回歸正常的運作流程才是最佳的方法,例如讓土壤可以保水、土地要能適合植物生長等等,書中舉了許多作者親臨現場的案例,拜訪利用大自然的方式改變貧脊土地及缺水的解決方案,推翻了既往現有人工化解決缺水問題的迷思,人類應該要配合及順應大自然的方式讓它運作,才能從根本的解決因人類破壞受傷的地球。
水資源、水循環,這些在國小國中教科書上唸到的知識,因為這本書又喚醒了諸多回憶,希望全球的領袖能認真看待人類因科技發展所造成的環境議題,在還能補救時若不加以管理,最終人類將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