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2)

年輕人到底要不要現在買房?張金鶚教授用這本書來回答,答案是:依個人價值觀評估。

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財富基礎、花費習慣不同,很難有一個標準,因此這時候要不要買房就跟想不想結婚、養育下一代的問題一樣,自己心中自有一個答案。

另外還有一個是心態問題,房子是拿來消費居住使用,還是投資用?教授建議採七三法則,七成是消費居住使用、三成當作投資,對於房市的部份依照特性又可分成五大面向,依照重要性排列如下:

自住為主:產品→管理→區位→價格→時機

要自己居住使用,房子的格局、週圍環境、鄰居素質、社區管理等為首要考量,時機則是最不重要的,有需求的話房市的景氣榮枯便不是重點,有看到喜歡的格局才是,最好的是自己覺得好的房子但市場上乏人問津,這樣就有機會用適當的價格買到喜歡的房子。

投資為主:價格→時機→區位→產品→管理

投資最關鍵就是要買低賣高,因此價格是最關鍵,時機也很重要,要在整體房市低迷時進場才有獲利空間。張教授在書中評估了房地產的報酬與風險,結論是:若沒有打算持有自住5-7年以上,不建議購入房地產,因風險>報酬,另外還有一點:房地產變現的時間較長,因此要以投資為主要注意現金流的狀況。

台灣房市已經被投機的風氣瀰漫,大家都把房子拿來投資(投機)用,依據國際購屋負擔能力調查報告,PIR超過5表示有嚴重的購屋壓力,在2002年,台灣整體房市為4.26;台北市為5.89。在2017年,台灣為9.16;台北市為14.99。顯示房價大幅上漲但所得沒有跟著提升。張金鶚教授推論可能有二種原因:1.貧富差距大,富有人收入與中產階級所得收入變大,高所得越來越有錢,房市都集中於高所得置產。2.購屋族買房以貸款為主,非以所得為主要資金,換句話說就是房貸佔生活支出比例增加,將排擠其他生活支出。依照財政部綜所稅申報資料,最富前5%與最窮5%從2005的55倍擴大到2014年的112倍,因此貧富差距大可能是造成房價高漲的主因。一般人除非排擠生活支出或增加房貸負擔(降低生活品質),才有辦法購屋,還延伸其他社會問題(如少子化、居住正義、仇富等等)。

另外二個個人覺得比較有趣的分析是,住家附近有ubike對房價是有加分作用以及可以注意房價指數來觀察整題房市的熱度。

張金鶚教授之前曾出過"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個人認為對於建立房地產基礎觀念非常有幫助,教授以較為中立客觀的方式協助讀者分析房地產的優缺點,若非專業房地產投資人,一般人買房可能一生只有一到二次的機會,但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因為決策太複雜,要考量的因素太多,反而容易讓人難以做良好的判斷,以台灣房市而言,資訊是極不對秤的,因此建議房地產相關知識同時也是保護自己免於在有限次數的大筆支出上遇到不愉快甚至糾紛。

買房是一門大學問,在知識及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多觀察是避免自己後悔及拖累生活品質的要點之一,接著就是要想辦法存到目標財富以及增加房地產知識,注意房地產的政策及市場動向,期望未來自己能買一間價格滿意又符合需求的房子,繼續努力吧~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