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讓有選擇障礙的人看的書籍,作者理查.塞勒及凱斯.桑思坦藉由探討儲蓄投資、社會福利退休金、信用市場、環保政策、醫療保險及婚姻等議題期望推廣"自由家長制",並導出二個結論:
1.人們很容易被大眾影響決策,"推力"無所不在,只是我們不一定有發現。選擇設計幫助人們可以不用思考做決策,對於我們的決定形成很大的影響。
2.選擇設計可以在不犧牲自由選擇權的前提下,運用"推力"幫助我們改善生活。
什麼叫"推力"?
在複雜情形下(海量資訊或是選項太多時)引導大眾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做選擇。
專業一點的解釋為:設計選項讓人們的行為朝可預期的方向改變,但沒有禁止人們做其他選擇或大幅改變其經濟誘因的權力。
什麼叫"自由家長制"?
家長指的是政府,自由如同其意思。
透過政府或民間機構利用政策影響人們做自由的選擇。
在此先做一些定義在詳細說明推力如何被應用。
在經濟學領域將人類分成二種:經濟人及一般人。經濟人的思考與選擇永遠理性,會以追求最大利益為決策原則;而一般人則是隨心所欲,依不理性及直覺做決策,沒有好的記憶力及思考能力,傾向即時享樂。
一般人遇到複雜的議題/眾多的選項時因為資訊太多大腦無法分析,則會傾向應用"直覺"來下決策(或稱認知系統的系統一),而這樣的決策非用理性判斷,因此常做出糟糕的決定,推力就是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
我們人的大腦有許多不理性的設定:常常樂觀及過於自信、在得到與損失的感受中,損失痛苦的感覺比得到快樂的感覺差大約二倍(損失500元的心情大約等於得到1000元。又稱為損失規避)、定錨效應、喜歡維持現況(即使改變會更好也傾向不改變)、從眾心理、還有許多框架效應。因此一般人很難依據理性判斷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關於不理性的書籍可以延伸閱讀丹.艾瑞利的作品,包含"不理性的力量""金錢心理學"等等。
現代人很忙碌,但世界又很複雜,在忙碌又複雜的狀況人們很難深思熟慮,因此"輕推"是協助現代人朝做出較佳決策的一種策略工具。
什麼情況下需要推力?作者認為有三種情形
1.選擇之後無法立即看到效應。
2.面對的選擇很困難、少見且不易得到反饋。
3.選擇與體驗之間關聯不清楚。
推力可以應用哪些"設計選項"來輔助人們做決策呢?作者提出六點原則
1.誘因
對適當的人提供適當的誘因,人們就會依照自己的利益選擇對自己較佳的選項。
2.了解對應關係
簡單的例子為通常我們看冰淇淋的口味就可以推測這口味吃起來的口感,不會點了香蕉口味的冰淇淋吃起來像蘋果。書中提到是指較為複雜的事件要想辦法讓一般人可以了解做這個選擇可以得到哪樣的對應結果。
3.預設值
因為一般人天生懶惰,因此可利用預設值協助決策,當人選擇"不選擇"時,可用預設值幫他們,且這個預設值通常都是對人們有利的。
4.提供反饋
改善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告訴執行人做的好與不好,提供反饋可讓人知道是否出了差錯,例如筆電電量低時會跳出視窗提醒充電,以避免沒注意電量導致關機。
5.預期錯誤
或可稱為防呆裝置,因為對一般人而言不想多花時間心力去了解複雜的運作機制,防呆裝置可避免使用者在執行時遇到阻礙,事先提醒等功能。
6.安排複雜的選擇
人們會因為選項的多寡與複雜程度採取不同的選擇策略,若選項不多且容易理解,通常會檢視所有選項的所有特質並做出取設,但如果有很多選項時,因為複雜出問題的機率就會提高,可以利用"消去化"(簡化選擇的項目,縮小評估的範圍),缺點是分析不全面,有可能未將重要的點考慮進去;另一種為"聯合過濾"(例如看Netflix會有一欄是"看了此齣劇的同時還看了什麼"),可參考做這選項的人可能與我們思考邏輯相似,就可以解決選擇性太多的問題。
以存退休金為例子(在台灣是勞工保險),我們都應該思考退休後應該花多少錢,然後趁工作時儲蓄未來可能的花費,但人類常會因為拖延症、損失趨避、懶惰等等而存退休金不足。因此美國推出一項"明日存更多"的計畫,這計畫是當未來加薪時依特定比例提撥到退休金帳戶,參與者就不會覺得自己拿到的薪資變少了(實際上確實變少了,例如加薪3000元,將500元提撥至退休金帳戶)。這協助勞工改善退休金的儲蓄率。
其他還有信用市場、環保政策、醫療保險等議題探討,因為人類很難自己做出良好決策,需要"推力"來幫忙,而良好的選項設計確實可以協助人們做出較好的決策及產生較佳的結果。
這本書非常有意思,也點出政府在推行政策時的難處與盲點,個人認為是一本蠻值得一讀的書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