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我看了兩回的書,為什麼?因為書裡面說明了許多至關重要的觀念,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快樂是一種享受當下,同時在現在與未來都追尋自己的目標與人生意義的過程。
這本書有太多的名言佳句,我引用裡面的一段話:
"與其問自己快不快樂,不如問:怎麼做才能活的更快樂?追求快樂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只有無限連續的點,今天的我活的比五年前快樂,但願五年後的我又比今天更快樂"。
小時候聽過人生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這四大喜事都是在訴說一個時間點發生的事情,確實會讓人覺得喜悅快樂,但然後呢?這些喜事之後還是要回歸現實,快樂只在剎那間,逝去的時間感受就變成回憶。
短暫的快樂並非這本書所說明的,而是一種長久的心理狀態。作者依據對現在與未來的好處與壞處,提出了人生四種生活類型,如下圖:
依照快樂與對未來好處來說,排序如下:快樂開朗>拼命三郎>享樂主義>虛無主義。
"拼命三郎誤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可以獲得長期的快樂,而不重視追求目標的過程體驗;享樂主義誤以為只有享樂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虛無主義不在乎目標與過程。拼命三郎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是現在的奴隸;虛無主義是過去的奴隸。"
拼命三郎一輩子都在追求目標,忽略了當下的體驗,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讀書、考上好的大學;考上好的大學之後又被提醒要認真努力找一份好的工作;不知不覺間人生就過了大半,還是沒有"只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可以得到快樂"這回事,那該怎麼改變呢?
"可以詢問自己如何可以讓現在和將來的我都活的開心快樂?留時間傾聽自己的心聲及思考很重要,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這些事情有樂趣嗎?我該用自己的時間做別的事情嗎?我應該改變生活嗎?"藉由不停的與自己對話,可以釐清自己的思緒,並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也許這目標很崇高偉大,也許目標很簡單,但能持之以恆的朝著目標前進並好好體驗當下的感受才是可以獲得快樂的體驗。
目標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持續的擁有快樂要先改變對個人目標的期待,幫追求目標的過程可以讓我們愉快的沉醉在當下的時刻,也能體會自己生存的價值。而且光有目標還不夠,要找到最自己富有意義又充滿樂趣的目標才能顯著提升快樂層次"。
作者對快樂下了個定義: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與意義的一種感受。樂趣表示目前當下感受到的正面情緒;意義則是伴隨著使命感,代表現在的行為會對將來帶來好處。
從生活細節中尋找意義,如果覺得這些事情沒有意義,試著去尋找,若能把事情賦予意義或找到樂趣,則在進行這件事情時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例如通勤上下班,可以試著找到通勤的樂趣,可以閱讀或聽音樂,在這段通勤時間給自己一個私人空間,可以放鬆或是思考。
正向心理學家米哈里提到:一個人最快樂的時刻,發生在自願努力完成某樣艱難而有意義的事情,將身心靈擴展到極限的時候。
這讓我想到"心流"這本書提到的觀念概念是如出一轍的,這本書也有一章提到"忘我"(入神)的境界,就是行動與意念融為一體。在進入心流(或稱忘我或入神)的境界時也同時擁有快樂的感受。而這個境界也可以用在工作上,當我們從事提供適度的挑戰與困難,而自己也有相對應的技能水準時,就容易進入這種狀態。
另外要改變的是對於工作的觀念,一般人大致上都會覺得工作是痛苦的,我們應該改變心態與觀念,將工作和學習視為一種權力而非義務,或許可以從工作中得到不一樣的感受。
書本也建議我們規劃"終生學習計畫",這個計畫可以包含"個人發展"及"職業發展"。在計畫同時要兼顧現在利益及未來好處,並將這個計畫藉由執行養成習慣,從執行過程中得到樂趣與意義,進而可以長期獲得快樂與滿足。
快樂是終極貨幣:
作者提到人最終目標是尋求快樂,是比財富與成就更重要的事情,我從過去的閱讀了解時間是比金錢還重要的資源,現在又多了一項:快樂。而快樂的來源是運用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時對現在及未來都有好處的),也就是說時間的運用跟快樂有關係,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說:時間運用方式不僅是決定快樂程度的要素,也是最容易改善的要素。時間是有限的資源,現在太多科技螢幕都在搶奪人類的注意力,讓人覺得有忙碌感,殊不知這是可以選擇的,把空檔滑手機的時間拿來做其他事情,例如閱讀幾頁書、與朋友面對面交談、思考最近發生的事情,這些活動都比藉由科技打發時間來的好,而且也更能讓人感受體驗當下的感覺。
我們的生活可分成"想做的事"與"該做的事"。讓自己的時間可以去做想做的事就有可以得到快樂,例如工作上班,如果每天都"想去"上班而不是"該去"上班,這樣的工作態度會對生活造成很大的不同。
運用意義、樂趣、專長的分析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與志業。在尋找理想工作時可以詢問自己以下問題:
1.甚麼工作可以能為我創造意義?2.甚麼工作可以讓我覺得工作有趣?3.我有甚麼專長。
藉由三個問題的答案找出交集,即可有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志業。另外書本還提到"工作態度比工作本身更能創造樂趣,認為清潔工作也能影響他人的清潔員活得比自認醫療工作沒甚麼意義的醫生更快樂"。
同時也呼應了自己的心態可以改變外在的環境與事務。雖然外在環境有可能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但快樂不只取決於環境,也取決於我們所選擇的工作態度。
有的人以為只要改變外在環境才能改變心境,但其實真正該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而心態的改變是需要學習的,如何在現有的工作與資源底下找到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並持之以恆的朝目標前進,並享受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心流"的體驗,不論是在工作、生活、或是整個人生間都可以適用。
哈姆雷特曾說:世事本無好壞之分,是觀念造成了好與壞。
快樂是人生的意義與目的,金錢和財產不是。當我們在乎人生找尋更多的意義和樂趣,對於財富、成就與金錢擺在第二順位,就可以去享受及追求快樂的感覺。而現代生活的忙碌作者也有一些建議可以給讀者思考:
利己與利人、放慢生活的腳步、化繁為簡、少即是多,以及"活在當下"。
這是一本可以改變人思考觀念的書,可以讓目標為"物質目標、金錢與成就"的讀者思考是不是真的達到這些就可以得到快樂,或者是可以擁有更簡單容易達到的目標"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樂趣,可以好好享受每一天的每個時刻"。作者並提供許多問題讓讀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取得這隨手可得但大家忽略的資源-快樂。
對這本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受,若能更早閱讀到這本書所帶來的觀念,也許在人生的選擇點及決定又會不一樣,人之所以異於其他生物,是因為人可以思考並學習前人的經驗,藉由這些基礎衍伸更多的思考與發明,對每天汲汲營營的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本實用又可以改變自己心態的書,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