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認識自己個性,才能獲得快樂與幸福。
我們人有各種不同面向,即使自認是內向的人,可能需要在某些場合表現外向的行為,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人希望自己生活的有意義、滿足感、快樂與幸福,這本書利用不同測試評估自我的人格與特性,再利用研究說明在哪種特性底下較容易與人建立良好關係、面對挑戰、更樂觀的心態等等。讓讀者可以更認識自己。以下節錄這本書重要的觀念。
1.人格具有內在與外在,內在包括我們意圖做的事,也就是我們在任何時刻所追求的個人計畫;在外則包括我們無意識或有意識地為他人創造的形象。在這兩種的連接紐帶間,我們的人格得以建立、遭受挑戰、再建立。
2.我們生活會遭到三種動機影響行為:生理性、社會及自發性動機。自發性代表我們生活過程中所追求的各種規劃、渴望、承諾與個人計畫。根據自發性成因我們要尋找"為什麼"我會投入特定的行為模式。
3.人生會不停地遇到挑戰,讓每個人改變方向,去拒絕生理上的固定特質,投入自由特質行為能獲得的好處是:可以拓展我們的能耐。
4.在生活中對活動擁有控制感及選擇權,有益於心理與健康。以養老院為例,讓住民可以決定選擇看哪些電影、房間裝飾與照顧植物,不僅活動力增加、更健康快樂甚至更長壽。
5.一旦我們承諾投入一個計劃或追求目標,採用正面的態度不因為負面的現實而分心才是對我們有利的。儘管我們偶而無法掌控或塑造自己的人生,但通常而言我們具有控制權,可以去適應環境、去思考規劃的,它就是"希望"。
6.吃苦耐勞的人格特質包含:承諾、控制與跳戰。承諾感是全心投入日常活動,並不是覺得孤立、置身事外的態度。控制感是試著對生活周遭不斷變化的事件發揮影響力,而非被動的被無力感打敗。挑戰感是面對改變的態度,能引導將正面與負面的變化皆視為成長與學習新事物的機會。當控制、承諾與挑戰皆為一個人的核心人格特質,健康將獲得提升。(凝視死亡這本書也提到給予老人更多掌控權可以更健康。)
7.吃苦耐勞的人在處理人生挑戰時,有能力將挑戰視為遊戲,並非認為它不重要,而是能完全投入、充滿熱情,甚至帶著好玩的心情。(把人生當遊戲,可以更加樂觀與積極。)
8.在專業領域最具創造力的人是聰明的一群,但與不具創造力的人相比並沒有更為聰明,也就是說具創造力這特質與聰明程度不非相關。高度創造力的人對事實本身不感興趣,而是對它的意義、重要性與隱含的涵義比較感興趣。
9.高度創造力的人在計畫一開始會傾向"迷人的複雜",但隨著計劃逐漸展開,為這個複雜性提供創意的解決之道,而收斂為"優雅的簡單"。
10.生活是一場冒險,有太多事情可做、可征服、可探索,活著就是要去感覺、去體驗環境。對於冒險的追求,就是投入新穎、獨特、不曾嘗試過和令人興奮的事物。
11.人應該樂於接觸新事物、對於經驗抱持開放態度,喜歡探索、好奇,發揮創造力。
12.關於網路世界有二種相互衝突的看法,好的看法是,它視為一種有效連結他人、讓自己曝露於範圍無限大的經驗與資訊工具;相反的是它被視為資訊超載、虛假人為、喪失人性的經驗,而且遠離了與真實的人際接觸。
13.若一個人能在個人計畫裡充分體驗到效能與意義,就能增進幸福。若對個人計畫有控制感,此控制感只有建立在正確解讀生態系統資源與限制之上,才是適合的。自覺的控制感是決定幸福的重要因素。
14.能獲得最大快樂的人,是那些能夠匯聚一己各種特質的人,亦即所追求的個人計畫與在述說生命故事主題相符的人,源自內在的計畫,會比源自外在的計畫進行得更順利。當改變自己或挑戰自己是個人發起的行動,而非由外在所強加,它便有可能變得更有意義、更能夠應付、能更持續執行下去。
這是一本探索自己個性,並從評估自我延伸至個人計畫的書,每個人的個人計畫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是每個人要靠自己找出答案的,越早找到答案,就能針對這個人生目標努力前進,因為相信,所以持續,不論自己被分析為哪種特性的人,都可以利用獨特性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個人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