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31)

本書重點:人生中充滿不確定性,如何在未知中用好的策略提高勝率,就是擁有開放的心態接納各種觀點,並承認不確定性可能影響結果,從正確歸因中學習經驗,將可提高做出良好決策的機率。

佳句節錄:

1.我們多數決策是跟"所有未來沒選擇到的自己"對賭。我們不斷在各種未來做決定,我們賭的是:下決策之後未來會更美好。我們做決策是希望獲得的回報高於放棄的東西,這些回報包含金錢、時間、健康、快樂和我們當下重視的價值。

2.人都會輕信某些事物,而一旦相信了就會想保護信念,引領自己去處理與該信念相關的進一步資訊。網路上的假新聞可以鞏固目標觀眾抱持信念,並加以強化。一個人越聰明,其實會抱持更深的偏見,越能建構支持自己信念的論述,將數據合理化,以迎合本身的觀點。

3.我們能挑戰自己的決策思維,透過"你要打賭嗎"這片濾鏡,訓練自己從客觀角度去觀察這世界,這樣做就更能體會:凡事總有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我們通常不如自己所認為的那麼肯定,沒有什麼東西是0或是100%那樣非黑即白。

4.人可以從經驗中學習,但有些障礙阻擋人從中學習,我們不能只是吸收經驗,所謂經驗,並非一個人遭遇的事情,而是一個人如何因應自身的遭遇。關鍵在於:能否找出決策結果透漏了什麼並領悟其中的教訓。

5.我們可以決定要將結果歸到"技巧面(可以控制)"或"運氣面(無法控制)"。若能在一開始好好歸因結果,就能專注於本身可學習的經驗(技巧),並忽略那些學不到東西的經驗(運氣)。我們若能好好處理,逐漸累積經驗之後,便能達成更好的目標:變得更好、更聰明、更健康、更快樂或更富有。

6.我們因為不確定性(運氣和隱藏訊息)而錯誤歸因,不曾質疑自己的信念,不知道自己為何輸錢。每個人都會面對不確定性,也都會錯誤歸因。我們在處理結果時總會陷入以下問題:事情的結果可能源於我們的決策或運氣,更可能由二者結合而衍生。正如我們幾乎不會絕對錯誤或正確,結果也幾乎不會絕對源於運氣或技巧。

7."自利偏差":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咎運氣。歸因結果若只想以全有或全無觀點來進行自述,便無法做出明智的決策,如果抱持這種粗糙的偏見,便很難從經驗中學習。陷入"自利偏差"會以為好結果完全跟好技巧掛勾,壞結果牽連壞運氣。自利偏差的基礎是人會積極更新自我形象,若我們以抱持更樂觀、開放的心胸根據結果評估運氣和技巧的影響,才能真的從經驗中學習。

8.我們對自己有何種觀感,通常來自於認為本身跟別人相比如何。這種強大且普遍的思維習慣會阻礙學習。幸好,習慣可以改變。如果我們能追求真理並更精準、客觀地看待結果,藉此營造更為積極正面的自我,承認自己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以及承認任何事不是非黑即白。

9.習慣由三個部分組成神經迴路運作:提示、常規和獎勵。關於習慣的描述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有更深入探討:要改變習慣,必須維持舊的提示並提供舊的獎勵,但插入新的常規。

10.我們可以採用佛教的正念,觀察內在思想、情感和身體感覺的流動。我們需要改變思維,制訂計劃來培養更有成效的心智習慣,首先得審慎思維,需要有先見之明並且去實踐,翻轉我們反射性的思維。

11.下注的思維會讓人放開心胸去探索各種另類假設,尋找其他支持結論的原因,以此替代"自利偏差"的常規。我們更可能會認真的去探索論述的另一面,進而更接近事實的真相。不妨沿著一道光譜去修正信念,因為信念本身"就是"一道光譜,可以有中間立場,不必在兩個極端之間做選擇。

12.如果有人從旁協助,會更容易運用下注的思維,即使有旁人協助,人在處理訊息時仍無法克服天生的偏見,但隨著時間的偏移,便可逐漸累積、複合中有所精進。我們更能破除偏見,從客觀角度看世界,最終做出更好的決策。

13.團體互動以更客觀的角度分析決策的建議:1.注重準確性(多於驗證),包括鼓勵團體中有益的求真、客觀和開放態度。2.成員事先必須知道要當責。3.敞開心胸接納各種觀念。

14.我們都遇過在同一件事情上大家各說各話。那些不同的說法之所以天差地遠,是因為雙方根據不同的事實、從不同的觀點來描述情況,即所謂的"羅生門效應"。我們既不能指望某個人提供反面說法,也不能認為某人的說法全面客觀,可以從中完全獲取相關的訊息。因此需要小心地盡量補充相關訊息。評估時必須相互詢問,以便掌握細節。

15.獲取知識和求真的"唯一"方法,就是聆聽各種意見。學道原本不知道的東西,便能適切調整自身觀點。只要敞開心胸去聆聽各方意見,即使審視別人觀點後確認了自己最初的想法,也能更加清楚本身的觀點。我們需要對討厭來源的訊息保持開放的態度。

16.我們與人討論對模稜兩可的目標時該如何下決策,在傳遞訊息時可以運用結果隱蔽的概念,不應向別人透露結果,因為會導致他們從結果去推論而詮釋細節。無法預知結果時,自然會更確實的評估決策品質。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決策的過程。

17.向別人詢問建議時,提出具體問題,鼓勵對方找出我們可能犯錯的原因,我們的目的是讓人提出質疑,去思考自己經常想逃避的事情。

18.我們可以透過4種方式與人一起求真。1.表達不確定性。2.從贊同之處來引導。3.要求大家暫時同意一起去求真。4.放眼未來。

19.時間折價:人們偏愛現在的自我,並犧牲未來的自我。提高決策品質是為了"提高"獲得良好結果的機率,而非保證得到良好的結果。我們可以讓過去和未來的自我協助執行決策,以便達成長期目標。

20.為退休生活儲蓄也是時間折價問題:花費可支配的收入能立即得到滿足。花費可支配的收入能立即得到滿足。若把錢存起來表示必須等數十年後才能靠這筆錢獲得樂趣。人天生就有時間折價的趨向,總想運用當下可得的資源,而不是保留資源留給未來的自己使用。

21.一旦未來的我們納入決策中,便會開始考慮當下的決策會對未來產生何種後果。人思考過去或未來並運用審慎思維時,並非能夠完全理性。然而能跳脫當下,去觸及過去和未來的自己,就比較能做出契合長期目標的選擇。

22.將遺憾擺在決策之前:充分利用你的遺憾,永遠不要扼殺你的悲傷,人深感遺憾,便能重新來過。如果我們讓遺憾進行時光旅行來到決策之前,就能阻止自己做出不好的下注。我們之後將不會因遺憾而再度犯錯。

23.時光旅行的目標之一,就是創造我們打斷當下的決策,從過去和未來的觀點來考慮決策。我們可以逐漸養成習慣,做決定之際詢問自己一連串的簡單問題,從中納入未來和過去的我們。不妨想像未來的我們對當下的決策可能有何想法,或是想像過去的我們若做出這種決策,現在的我們會做何感想。這些方法是互補的,無論選擇回到過去或前往未來,端看哪種方法有效。"十、十、十":每項選擇在十分鐘後帶來什麼後果?十個月後呢?十年後又如何呢?

24.我們不擅長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以此看清任何時刻在時間軸上的定位,而只會體驗當下的感受並加以回應。

25.我們如何為結果歸因,端看我們走哪條路徑。最終到達哪裡不重要,重要是如何抵達。變焦鏡頭(當下情境)不僅會放大事實,還會扭曲事實。當下的情緒會影響我們在那些時刻做決策的品質,而且當我們受情緒影響而不適合下決策時,偏偏又會很想這樣做。

26.事前考慮未來決策可能遇到的風險,因此擬定出一項行動計畫,或至少承諾會花些時間來確認自己是正偏離求真。想制訂良好的預先承諾,前提是更準確的預測未來,知道想要避免/推行哪種決策。因此需要深思熟慮、仔細勘查。

27.向後預測:從正面的未來向後回顧。想像未來的方式有很多,效果各有不同。最好從目的地向後回顧,想想自己是如何抵達的。事前思考時,站在終點向後回顧,比站在起點往前眺望更有效。

28.只要準確表示可能發生的事(不是事後抱持的想法),並記錄透過良好規畫過程所擬定的情境計畫和決策樹,就能不斷校正自己的觀點。一個人若了解且適應世界的不確定性,將會過得更快樂。我們不要抱持極端的觀點過生活,而是要從不確定的環境中感到滿足,努力根據經驗去追求進步。

心得分享:

好的結果不代表好的決策,可能是運氣讓結果是好的。在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應該要小心落入自己思維的陷阱及常見的偏誤。這是一本相當平易近人的書籍,非常好讀,雖然作者是從賭場中悟出這些道理,但不確定性的應用相當廣泛,小從賭博,大到人生決策、投資理財等等都可以利用,個人相當推薦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