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跟朋友去太平山玩時他推薦這本書給我,「如果商品免費,那你就不是消費者而是商品!」封面這句宣傳語令我震撼,雖然我知道google、facebook、Netflix等巨人都無所不用其極的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使用他們的平台,雖然號稱使用者免費使用,但他們的商業模式就是把使用者所花的"時間"及"注意力"販賣給廣告商,並從中獲利,但這本書說明的可不只這些,而是整個注意力商人的演化史,從最古老的報紙開始、一路演進,從電影、電視、電腦至智慧型裝置,這些注意力商人如何藉由吸引觀眾目光達到他們的獲利目標,這本書提出精闢的見解,讓讀者一窺注意力產業如何演進。
內容介紹:
這本書高達520頁,橫跨了從18世紀至21世紀的演化,包含了廣告業及媒體業的演進,以及這些商人或廣告商如何利用心理學或行銷學來變更人類的意識。
並說明這些專業人士為了獲取注意力使用了何種手段來吸引目光,而觀眾又為何在毫無防備之下被這些廣告商滲透。
隨著科技的演進,注意力商人也利用各種形式來獲利,而且這些人士精通心理學,知道如何操縱廣告或媒體可以讓接觸者提起興致接收或洗腦。
這200年來的各式各樣的演化進步就讓作者替讀者娓娓道來。
心得分享:
一個人的注意力及時間都是有限的資源,而這個資源被挖掘到商機,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賣給廣告業者從中牟利。
這本書讓我想到Netflix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描述的就是科技產品如何讓人類上癮產生依賴,甚至引發憂鬱等症狀。
而作品從更長遠的歷史說起,告訴我們這些業者運用了甚麼計策來吸引觀眾,又因為何種原因遭遇瓶頸;接著突破現況再變換成另一種形式侵入。
如此周而復始,隨著科技的演進,現在的人類已經幾乎無法離開智慧型商品了,可以方便及隨興的收發信件、與朋友聯繫、馬上更新自己的現況、知道最新的消息等等。
注意力商人已經從被動提供資訊進階到無孔不入的境界,只要我們輸入關鍵字,系統就會投放這關鍵字相關的產品;或是建議相關的網頁資訊。
我們以為可以免費搜尋網路上的知識、使用雲端空間、收發網路信件等等,這些成本最後是由誰吸收?廣告商。
廣告業者藉由取得每位用戶個別的資訊,知道這個人喜歡甚麼,甚至預測我們想要做甚麼,提供相關的產品。
但其實產品本身有時並不是必須,而是一種身份認同感。廣告的效用之一就是把一個人們其實不需要的東西包裝成一種身份的象徵或代表。
這是指現況,再更早期之前,注意力商人也是藉由不同的方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但當這些商人越界太多就會招來反感甚至抵制。
我們應該要有真正的選擇權,選擇真正需要的商品,而不是讓廣告商藉由心理學或是其他伎倆"洗腦"潛在消費者。
我們也要有警覺:我的注意力跟時間很寶貴,有意識的控制自己依賴這些平台的程度。
科技是為了使人生更美好,而不是因為科技讓人生變得更複雜,一項工具的使用都有正面與反面的效果。
但在商人眼中,他們會願意不計後果的為了利益犧牲消費者的選擇權。
我們應該適時關注自己,有意識的選擇,知道自己可能被這些注意力商人所影響,獨立的思考這些科技對於人生的意義,而不是過著被科技綁住的人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