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這是本很有趣的書籍,探討人類如何追求快樂與幸福的機制,大腦是如何思考快樂這件事,書中有許多很有趣的故事與例子,相當值得一讀。其中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有一對連體嬰,他們的生活極度不方便,但他們卻說他們的生活很快樂,但對於正常的人很難想像他們的快樂,但因為我們不是他們,在標準不一致的情況下,我們很難體驗到他們的快樂,就如同他們也無法體驗身為正常人的快樂,這是一種相對性。

1.當人被問及自己想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頻率時,研究指出,在日常中大約有12%跟未來有關,換句話說每8小時就有1小時是想到還沒發生的事。為什麼大腦這麼執著於設想未來?答案可能是想到未來會讓人開心。人在幻想未來時,多半是想像自己成就某事與成功,而不是失手或失敗。人類是唯一會思考未來的動物。

2.擁有掌控權對人的健康和福祉會帶來正面影響。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的大腦之所以想模擬未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大腦想要掌控我們即將獲得的體驗。著手掌控讓人覺得滿足。不僅是因為它帶給人的未來,更在於著手這件事本身。包括改變、影響與促成某事,有效力似乎是大腦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需求。

3.別的動物必須去「體驗」一件事,才能了解其中的樂趣和痛苦,可是遇見能力卻使我們能想像發生的事,進而免去體驗的痛苦教訓。

4.許多人問生活的目的為何,但從來沒有人給過令人滿意的答案,我們應該改問比較簡單的問題,人在行為中展現了哪些生活的目的和企圖?他們對生活有什麼要求,又希望藉此達成哪些事?答案是人會爭取快樂,也希望變得快樂和保有快樂。這些努力有正反二面的目的,一方面是免除痛苦和不快,另一方面則是體驗強烈的愉悅感。

5.「體驗延伸」是個奇怪的說法,卻不是奇怪的觀念。當別人宣稱自己快樂,但我們卻認為他們應該沒有這個條件時,經常會說:他們不過是因為不曉得自己少了什麼,才會認為自己很快樂。但這就是重點。我們在少了什麼的情況下,仍然感到真心的快樂,直到我們體驗了缺少了什麼東西。

6.我們會不自覺的假設我們對事物的主觀體驗是忠實反映出事物的特性。直到假如我們有時間、精神和能力時,才會趕緊否定假設,並想到現實世界可能並非如我們所見。我們是眼見為憑,等必要的時候才不相信。我們並不曉得自己看到的是詮釋。

7.在空間上離我們近的物體看起來比遠的物體詳細,在時間上離我們近的事件也是一樣。近的未來會十分詳細,遠的未來則會模糊而平滑。當我們想到遙遠過去或遙遠未來時的事件時,傾向於考慮「為何」發生;但若想到不久過去或不久未來事件時,往往會具體考慮它們是「如何」發生。大腦似乎忽略細節會隨著時間的距離而消逝,於是便斷定陳年往事其實跟我們想像與記得的一樣平滑而模糊。

8.好奇心是個強大的動力,可是當你恰好沒有感覺到它時,很難想像它對你的影響會有多猛、多快。例如有無聊的人把推理小說的最後幾頁撕下來,讓人看到精采處不知道接下來的結果。不管是在味覺、情緒、交際還是智力方面,預測渴望狀態可說是屢見不鮮。

9.我們每個人都會受限於地點、時間和環境,所以當我們試圖靠心智來突破這些界限時,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憂鬱者有一項特徵:他們想到未來事件時,無法想像自己很喜歡這些事。因為他們很難覺得今天快樂,所以也很難相信明天會覺得快樂。當我們忙著對實際得當下感到不快時,就不可能對想像中的未來感到舒服。可是我們看不出這是現實優先政策的必然結果,於是便錯誤的假定我們所設想的未來事件是我們不快樂的原因。

10.生命中有個最殘忍的真相:美好的事物在第一次出現時特別美好,可是重複卻會使它們的美好衰退。心理學家稱為習慣,經濟學家稱為邊際效應遞減,但有二樣東西可以對抗這種傾向,就是變化與時間。即增加個人體驗的變化,另一種方法是拉長時間,以分散體驗得重複性,且只需要利用其他一種方式就可以達到效果。

11.人類不是以絕對金額來思考,而是以相對金額來思考,50元算不算很多錢,要看跟什麼相比。我們會執著於相對強度,所以推銷人員很常利用一招,要別人先付出高的離譜的代價,再付出比較小的代價。研究指出,只要先考慮比較大的代價,人答應付出較小代價的機率就會高得多,有部分原因是,這麼做會讓較小的代價相對於大代價比較可以接受。

12.關於比較的事實對於我們想像未來感覺的能力有三個意義。1.價值決定於某樣事物與另一事物的比較。2.在任何情況下,可以比較的方式不只一種。3.當我們以某種方式做比較時所衡量的價值,可能超過以另一種方式比較所衡量的結果。

13.當我們面臨拒絕、損失、不幸和失敗的痛苦時,心理免疫系統不能把我們保護得太好,也不能保護的不夠好。健康的心理免疫系統要取得平衡,讓我們覺得好到可以應付自身的處境,但又要壞到足以引發作為改變。要讓現實與幻想保持巧妙的平衡。

14.就長期來看,各個年紀和各行各業的人後悔沒有採取行動的程度遠遠超過有採取行動的程度。可是為何人對於不作為的後悔程度會超過作為?有一個原因是,心理免疫系統在替不作為建立正面與可信的看法時,會比替作為建立時更困難。

15.我們在替擺脫不了的事尋找及發掘正面看法時,要比可以擺脫的事容易。只有當我們無法改變體驗時,才會想辦法改變對體驗的想法。

16.研究顯示當人沒有完成他們開始做的事情時,會特別容易想到並記得未完成的事情。一旦解釋了事件,我們就會像剛洗好的衣服一樣把它摺起來、放進記憶的抽屜裡,並繼續找下一件事,但假如事件缺乏解釋,它就變成謎題或謎團。當人無法解釋電影中的主角發生什麼事情時,會比較容易一直想到它。而且假如他們喜歡這部電影,這微小的謎題就會使他們的快樂持續比較久。

17.財富具有「遞減的邊際效用」,餓、冷、病、累、怕對人不利,可是一旦用錢擺脫了這些負擔,其他的錢就是一堆越來越沒用的紙。每年賺五萬美元的人要比賺一萬美元的人快樂許多,但每年賺500萬美元的人與每年賺五萬美元的人相比快樂不了多少。

18.事物的價值不能靠價格來決定,而是要靠它所產生的效用來決定。事物的價格只要看東西本身即可,而且對每個人都相等;但效用則視估計者的特定條件而定。因此,拿到一千元對窮人的意義要大於有錢人,雖然二者拿的金額並沒有差別。

19.人經常在擁有事物後比擁有前更重視它,人對於眼前事物的重視經常大於遙遠的事物,小損失往往比大損失更讓人受傷,人經常想像失去某樣東西的痛苦大於得到它的快樂等。我們應該把機率乘以效用當成選擇的依據。如果無法估計則會使用想像。

「當預期自己生命會持續下去時,我們所做的事情自然與預期生命會突然結束時可能做的事不一樣」。個人很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從許多角度切入快樂幸福這個議題,包含從大腦科學、心理學、視覺、另外從時間點來探討人對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思考模式,各種案例與研究都讓我更深入理解人類的複雜與奧秘,個人覺得這本書並非想找到幸福的方程式,而是讓讀者了解人類是何等奇妙與矛盾,人會想像未來、喜歡掌控、擁有好奇心,這是一本難得聚集各種領域集大成的書籍,看完書或許無法獲得幸福,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這本書相當推薦。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