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這本書是從「安靜是種超能力」書中延伸出的書籍,包含:「信心密碼」及「人生準備40%就衝了」,這本書內容主要是利用google搜尋關鍵字大數據來告訴讀者人們可能把比較私密或不能於朋友分享的資訊用關鍵字來找尋答案,我們對待朋友與家人可能會因為各種理由而說謊(不論善意或惡意),本書就揭露一些關於性向、政治及與性相關的統計資料,這樣的資訊對於一般讀者接受度見仁見智,個人認為若這些資訊無法帶來創新的結論,則這些資訊對於了解世界運作的知識並沒有太多的幫助。

總結來說個人對這本書的感想是不太推薦,最主要的原因是太以主觀角度強調大數據的好處,但事實上個人覺得並非任何事情都靠資料分析預測,在其他書籍如「精準預測」就提到,參數並非越多越好,當公式參照的數據太多反而無法做更好的預測,但太簡化的模型則可能廣泛到不具代表性,總之就是過與不及都不好,若以同樣數據與預測的主題而言,精準預測的可讀性更高。

書中提到的一些書籍本人閱讀過也分享過閱讀心得,包含:「決斷2秒間」強調直覺的魔力;「欲罷不能」,主要探討行為成癮,網路已經深入我們生活各個層面,要關掉網路已越來越難;「精準預測」則是針對各種不同領域進行預測行為,說明預測的困難度;「蘋果橘子經濟學」。

這本書最後結論為:作者追蹤數據,這些數據顯示《人們實際做了什麼,而非他們說了什麼》。經由大數據顯示關於科學的書籍會讀到結論的讀者不到10%,所以作者幽默提到他決定不花太多時間精力在撰寫結論上,因為會讀到這邊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否表示讀到結論的10%讀者無法得到作者對於整本書的結論,這對閱讀完整本書的讀者而言是否公平?

在這本書中也有幾個觀念個人覺得不錯的節錄如下:

1.當我們將數據放大檢視時,會凸顯一個重點,世界很複雜,我們今天採取的行動可能在很久以後才產生影響,而這些行動大多並非刻意。思想傳播有時很慢,有時卻如病毒般呈指數成長,人們會以不可預期的方式回應誘因。

2.進行A/B測試重要的一個原因為:人們是不可預測的,我們的直覺往往無法預測人們會如何回應。

3.對於人類而言,假設可能是好玩或自我折磨,人生不是一種遊戲,你無法在不同情境下再玩一次,直到獲得妳想要的結果。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永遠無法驗證哪一個決定是好的,哪一個決定是壞的,因為在所有的處境裡,決定的機會都只有一次,我們沒辦法重複可以比較不同的決定。

4.我們可以衡量之物通常未必是我們關心的事,我們可以衡量成績,卻無法輕易衡量批判性思維、好奇心或個人發展。只是試圖量化一些衡量數字,未必對我們正努力完成的事情有幫助。數字可能誘惑我們,讓我們迷戀數字,這樣做會讓我們忽略更重要的考量。

若一本書可看性滿分為10分的話,個人只會給2分,理由如前述,作者過於主觀於大數據帶來的優勢,較少闡述大數據的侷限,且一些人類的謊言或許無傷大雅,並非對人類有創新或提升生活品質,比較像是一種比較心態、八卦文化,這種的謊言個人覺得無傷大雅,人在團體中總是會在意別人的評價,為融入社會會包裝自己,大數據可以揭露這種偽裝下人最黑暗、可能骯髒的一面,但這些數據對於人生活有何助益?或許有,但作者並沒有深入探討,蠻可惜的,這部作品對於一般人而言是可以不用刻意花時間閱讀的一本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