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約翰.杜威|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這部作品非常硬,書中有諸多關於定義、理論的說明,要將抽象的事物用文字表達並非易事,因此書中有舉出一些實例來輔助,整體而言這部作品若對於思考、邏輯、推理、演繹等議題沒興趣的讀者閱讀起來會蠻辛苦的,我本身雖然對人類如何思考有一些興趣,但這部作品的學術理論章節蠻多的,也是花了一些功夫才把它閱讀完,且其實閱讀完也不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只能概略性的稍為抓到一些重點,整體而言,這本書個人是覺得還好,對於老師如何教學或許有一些幫助;對於學生如何思考與學習也有一些幫助;對於對思考機制有興趣的人,此書並非強調大腦思維的機制,而是比較偏哲學式的,用文字去定義出思考的各種面向,再藉由這些定義出的詞作申論,描述思考的相互關係,簡單來說,這是一本蠻「抽象及鍛鍊理解能力」的書籍,是一本蠻艱難的作品。

不過從作品中仍能擷取作者杜威的重點觀念,以下分享幾個例子:

1.思考至少有3種價值:1.思考是唯一能夠結束純粹衝動,或一成不變行為的方法。2.思考可以發展和安排人為記號,預先提醒自己結果,以及達成或避免這些結果的方式。3.思考賦予自然事物的地位和價值,遠遠不同於無法反思者的看法。例如對於某些人來說,椅子可以用了坐下來休息或是聊天,但對另一些生物而言,卻只是一件被聞、被咬或用來跳上跳下的物品。

2.自然智慧無法阻止錯誤的遍及,豐富卻未受訓練的經驗,也無法阻止根深柢固錯誤信念的累積。錯誤或許會相互支持,並交織成更大、更牢不可破的錯誤想法。

3.洛克談及錯誤信念的方法,描述了3種思考偏離的方式:1.極少推論的人,但是依照他人的寶樣去做事或思考。2.用情感取代了理智,並堅決認為情感應該支配他們的行為和論點,只有在符合自己的情緒、利害或派系時,才會採用自己的理性。3.願意真誠的遵循理智,卻缺乏完整、健全和多方面的知識,無法看到所有和問題相關的事物。因此,生而平等的人,最終卻可能學到十分不同的知識和真理,「因為他們之間所有的不同,就是他們對事物理解範圍的不同,而心智的運用取決於資訊的汲取和充滿想法的腦」。

4.一般區分愚笨和聰明,主要是根據一個人在看到事、物後,是否能夠迅速熟練的產生聯想。明亮的心智會反思,或是提出不同的見解,思考著他們所有的見聞。聰明的心智能機敏回應,並能夠詮釋或是聯想到會發生的後果。

5.真正的自主是需要智力的;它仰賴受過訓練的思考力量,是認真考慮、仔細檢視事物、判斷手中證據數量和類型,是否足夠作出決定的能力;假如證據不夠,也能夠知道去哪裡尋找所需的證據。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是經由深思熟慮後的結論所決策與執行,那引導行為的,就只是衝動、慾望、反覆無常,或是當下的環境。我們不應任由慾望、感官和環境擺布。

6.反思通常顯示了五個獨特的步驟:1.碰到困難。2.辨識和定義困難。3.聯想到可能的解決方法。4.經由推論而發展聯想的意義。5.更進一步的觀察和實驗,以接受或駁斥聯想,也就是作出相信或不相信的聯想的結論。

7.將注意力集中於那些異常,而需要加以解釋的特性上。一個問得好的問題,就已經提供了一半的答案;也就是說,困難若能清楚明白的理解,困難本身很可能就會提供解決的方法。而模糊且渾沌的知覺問題,會導致我們四處摸索。為了讓問題成為有效的形式,演繹系統是必要的。

8.我們常允許心智急著走向一個模糊的整體概念,片段的事實仍然只是整體的部分,卻不嘗試了解這些事實是如何關聯,組成整體。學生進行歸納推論、猜測;如果它剛好是正確的,老師馬上就會接受;如果它是錯誤的,老師就會加以駁斥。如果對此想法有任何詳盡的闡述,那很可能是由老師完成的,老師便承接培育智力發展的責任。書中認為這並不是一種良好訓練推理的教育方式。

9.思考者必須要決定、選擇;最後的結果,可能取決於後續事件的確認或阻礙。這樣的風險一直存在,所以慎重的思考者會謹慎的選擇。如果一個人無法明智的評估,什麼事物與解釋特定令人疑惑或懷疑的問題有關,努力學習而累積大量觀念,也沒有什麼幫助。因為學習並非智慧;資訊並不保證良好的判斷。記憶像是無菌冰箱,儲存了大量的意義,以供未來使用。但判斷是選擇並採用,在特定緊急狀況下所使用。

10.對一名毫無經驗的人來說,一開始進入工廠工作,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行為組合。對造訪的外國人來說,所有另一個種族的陌生人,普遍都長的一樣。在羊群中,外來者只會注意到整批羊的大小和顏色的不同;但對牧羊人來說,每隻羊都是全然獨特的。分散又模糊不清和隨意變化的焦點,代表著我們不理解事物。如何使用事物以習得意義,或是如何培養簡單了解習慣,這樣的困難便是如何在模糊不清和搖擺不定的事物中,引進意義的1,明確性和獨特性,以及2.一致性和穩定性的難題。

11.我們對結果的興趣、對成功實踐活動的興趣,應該逐漸轉移成學習:事物的特性、產生的結果、結構、原因和影響。若非必要,成人在工作時,很少能夠恣意的投注時間或精力,學習他所處理的事物。在設計教育活動時,不但要引導他對活動和活動的結果產生直接的興趣,也應該讓他將注意力集中在和原本活動有間接、遙遠關係的事物上。對木工或其他工匠工作的直接興趣,應該自然、逐漸的變成對幾何和機械問題的興趣;對烹飪的興趣,應該發展成對化學實驗,以及人體成長生理學和衛生的興趣;繪畫應該變成對繪圖技術和美學欣賞的興趣。這樣的發展便是:「從具體事物到抽象事物」準則中的「從」所代表的意思;它是過程中活躍和真正具教育性的因素。

12.喜歡為思考而思考。行為和過程的開始是偶然的,它們之後發展並維持了自身吸引人的價值。思考和知識也一樣,一開始是附帶於結果和調整上,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注意力,直到它們成為結果,而不是方法。

13.經驗法並無法分辨結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因此會造成很多錯誤的信念。一種常見的謬誤是:後此謬誤:相信因為一件事發生在另一件事物之後,這件事物就是因為那一件事物才發生的。這樣的方法謬誤,是經驗結論的活躍原則,就算結論正確,是因為好運,而不是因為方法。

14.克利福德指出了一般技能和科學思考之間的不同:「技能讓一個人能夠應對他之前遇過的相似狀況,科學思考,讓他能夠應對他從沒碰過的不同狀況」。他接著定義科學思考是「將舊經驗應用至新環境上」。

「我們如何思考」是作者杜威,一位哲學家及教育家於1910年代出版的書籍,再100多年後還能流傳,表示他提出的見解有一定的參考性,惟個人對於抽象化文字定義及邏輯推論不太擅長,許多僅掃視過內容,但部分是有看沒有懂,只能抓到一點皮毛,這本書依我目前程度還未達可以理解的狀態,也許幾年後累積更多關於思考邏輯的知識與概念再來重讀此書,或許會有不同的見解與收穫。

 

arrow
arrow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