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電子書,作者亞當.格蘭特- EPUB | Rakuten Kobo 台灣

繼「給予」、「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後,亞當.格蘭特最新作品「逆思維」又是一部神作,從序開始一路精彩到結局,書中有些例子雖然在其他書籍中有看過,但經過專家的潤飾,同樣例子給讀者的感覺就截然不同,在〈逃生火〉的例子中,我看到這個事件是出於「為什麼他能看到你沒看到的?」這本書,但比較不同的是,書中較為針對當事人當下的邏輯思維進行分析,我節錄自己在分享這篇閱讀心得的內容:

事件發生於1949年的曼恩峽谷,15名消防員共造成12名身亡。消防員在滅森林大火時發現不對勁,火在風速助長下迅速形成一道高聳的火牆(火爆),消防員在曼恩峽谷的谷底,在第六點,也就是5點45分時發現火迅速蔓延上來,人員趕緊往山頂跑,那是一個上斜坡,即使體力再好也容易氣喘如牛,消防員為了爭取時間在5點53分丟掉工具,在回頭的11分鐘後,火追上了消防員,那時有12名隊員,其中有一名叫多吉的消防員,他在生死瞬間評估人無法跑過火,他做了一件事情,在自己周圍縱火,讓可以燃燒的燃料先消耗掉,他就能躲在燒焦處避免被火吞噬,而他最後也倖存下來,特別的是3位倖存者中只有他是用此方法倖存,其他2位則是抵達了岩石地帶倖存。作者推論他的思考邏輯為:1.上坡,對火有利,對跑者不利,而且山坡越來越陡。2.身後的火速度越來越快。3.或許我能找一座安全島,如果火沒有燃料的話。4.我正踩著乾草,他是燃料。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多吉如何聯想到可以用點火的方式自救?「為什麼他能看到你沒看到的?」命名為創造性的絕境。

但這個案件的背後,作者格蘭特還有另外二件事要跟讀者分享:1.消防員在逃生時因為職業病使然,沒有丟下滅火裝備,導致逃跑速度減慢;2.這場森林大火其實對人生命並無威脅,但因為當時政策是只要有火就要派消防員去撲滅,導致這件慘案,因此之後改變政策,若森林大火發生時多少時間後才需要派員去處理。

除了這個例子之外,還有另一個關於超級預測員案例的探討,這本人在「超級預測」這本書有看到一樣的例子,主要是希望大家擁有開放性思維,對於現有的觀點可以隨著更新的資訊而變更,不用執著於第一直覺,經常反思自己的觀念是否與線索相符,對世界抱持著好奇心。

作者格蘭特厲害的地方在於很會說故事,在故事說完後能接續引導出從這個例子中取得的經驗與結論,每次閱讀他的書籍會覺得好像對這個複雜的世界又更了解一點。以下節錄個人覺得這本書中不錯的觀念:

1.心理學者發現,越重視幸福的人,他們的人生就經常變得越不幸福,可能有三個可能導致:1.當我們尋求幸福時,會太過忙於評判人生,而不曾真正體驗它。2.我們花太多時間努力攀上幸福的山頂,卻忽略了幸福仰賴正向情緒的頻率,而非強度。3.當我們尋求幸福,我們過度強調快樂而忘了目的。

2.開放性系統(職涯、感情關係及社群)是由至少兩種關鍵原則支配:有多重路徑通往同樣的目標(殊途同歸),以及相同的起點可以是許多不同目標的路徑(多目標性)。我們應該謹慎避免太過依附某種特定路徑,或是甚至是某中特定目的,成功的定義及幸福的道路都不會只有一種。

3.偉大的老師能引進新的思考方式,理解老師如何思考能幫助我們通過一生的挑戰。教育不只是在我們的腦子裡累積資訊,是在我們持續修改我們的草圖時所培養的習慣,並為我們建立持續學習的技能。

4.二元偏誤:人類傾向將複雜的連續性簡化成兩個類別,藉此尋求澄清及結束。這種傾向的解藥是「複雜化」:在某個主題展現各種觀點。透過稜鏡的許多鏡片來呈現這些主題,人們會更傾向於重新思考。

5.聆聽能鼓勵他人重新考慮他們對我們的態度,但是也給予我們資訊,引導我們去質疑我們對他們的觀點。聆聽的力量不只在於「給予人們空間去反思他們的觀點」,還有展現尊重及表達關切。

6.動機式晤談是以一種謙遜又好奇的態度展開,我們不知道有什麼可能帶給他人動機去做出改變,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別人要做什麼,而是去協助他們打破過度自信的循環,看見新的可能性。它有三個關鍵技巧:1.提出開放式問句。2.反應式傾聽。3.確認對方改變的欲望及能力。

7.反事實思考:協助他們思考,假如活在一個替代時空,他們會相信什麼?反事實思考意味著,想像我們的生活環境如何能不同地展開。當我們理解我們能多輕易抱持不同的刻板印象,我們可能會更願意更新我們的觀點。

8.在遇到意見分歧時,有7種回應方式(由金字塔頂端起):反駁中心點:明確反駁中心點;反駁:找出錯誤,並提出引證來說明為何那是錯的;反論:提出論據反對,然後以推論及/或支持證據來作證;矛盾:以少許或沒有任何支持證據來陳述相反的論點;回應語氣:批評寫作的語氣,卻沒有提及論述的本質;人身攻擊:攻擊作者的特色或權威,卻未提及論述的本質;辱罵:情緒性攻擊。

9.一場好的辯論不是戰爭,甚至不是拔河,如果繩索拉得夠用力,就能把對手拉到你這邊。它比較像是一支尚未編排得舞蹈,要和心中有一套不同舞步的夥伴協商。假如你太努力嘗試帶舞,你的夥伴會抗拒;假如你調整配合對方的舞步,讓她也能同樣這麼做,最後你們就比較可能跟上旋律。

10.一個「異議網絡」,一群我們相信會指出我們的盲點,並且協助我們克服弱點的人。他們的角色可以督促我們對自己的專業謙遜以待、懷疑我們的知識,並且對新觀點產生好奇,進而啟動重新思考的循環。

11.每次遇到新資訊,我們都有選擇。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看法依附在自我認同上,堅持傳教士和檢察官的頑固立場,或者我們能更像科學家似的運作,把自己定義成一心追求真相的人,即使這意味著證明我們自己的觀點有誤。

12.想法有誤並非總是一件樂事,擁抱錯誤之路充滿了痛苦的時刻,當我們謹記那些錯誤對進步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就比較能承受那些時刻了。

13.最佳預測員渴望再次思考,他們把自己的看法視為直覺,而非事實;當作有趣的可能性,而不是加以擁抱的事實。他們在接受理念之前會先提出質疑。他們會不斷尋找新資訊及更好的證據,尤其是無法證實的證據。

14.把過去的你和現在的你分開,可能會令你感到不安,即便是正向的改變也會帶來負面的情緒,發展自我特性可能會讓人感到脫離正軌又支離破碎。然而,假以時日,「重新思考你是誰」顯然對心理健康有益,只要你能條理分明的敘述:過去的你如何變成現在的你。

15.(沙維奇的雞)如何獲得智慧:1.活著。2.犯錯。3.從錯誤中學習。4.重複步驟1~3,直到獲得智慧為止。5.明白你在步驟4獲得的智慧,其實根本不是智慧。這種領悟會帶來全新的智慧。6.在你的餘生中重複步驟1~5。

16.相信你的工具(2x2)表格

  確定 不確定
缺乏信心 執迷不悟的自卑 軟弱的懷疑
有信心 盲目的自負 自信的謙遜

自負令我們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謙遜是反射鏡片,幫助我們把缺點看得更清楚。自信的謙遜則是矯正鏡片,讓我們能克服那些缺點。

17.紙上談兵症候群得問題是,它阻礙了我們的重新思考之路。假如我們確定自己知道些什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在我們的知識裡尋找縫隙與瑕疵,更別提要去填補或修正了。有一種不明顯的力量蒙蔽了我們的能力視野:對後設認知能力,也就是去思考我們的想法的能力,造成了缺損。缺乏勝任的能力會使得我們對自己的不勝任視而不見。

18.無知比知識更常招來自信。

19.知識的詛咒是它會在我們面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物時,關閉我們的心智。好的判斷需要仰賴擁有開啟思維的能力及意願,重新思考是一種日益重要的習慣。

20.我最愛的偏誤是「我沒有偏見」的偏誤,也就是大家相信自己比他人更客觀。結果是聰明人更可能落入這個陷阱,越聰明的人越難看到自己的侷限性,擅長思考會讓你難以重新思考。如果知識就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

21.讓偉大的總統與眾不同的是他們的求知欲及開放思維。他們廣泛閱讀,想得知生物學、哲學、建築學及音樂方面發展的迫切心理,不亞於國內外的事務。他們有興趣聽取新觀點並修正他們的舊觀點,他們把許多政策當作實驗去進行,而不是想贏得分數。

22.心理學上至少有兩種偏誤會驅動不願意思考的模式,其中一種是確認偏誤:看見我們期待看到的;另一種是期許偏誤:看見我們想要看到的。這二種偏誤能讓我們的智力扭曲成對抗真相的武器。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且值得記住的觀念是:我們的習慣是懶惰而不太想費心思考,我們很容易在擁有成見定論後就不想再變更想法的傾向,在書中的第一章提到我們的思維常被3種職業所綁架:傳道士、檢察官及政府人物,這些角色會讓自己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思考方式,但我們應該喚醒自己的科學魂,用證據來說話。逆向思考、反直覺思考是可以造就創新、改變自己甚至改變世界,一直提倡反向思考的名人,例如:貝佐斯及查理.蒙格。

第二個重點是我們應該培養自信及謙卑的態度,書中有介紹二種極端,一是冒牌症候群,也就是有能力但對自己太沒信心;另一個極端是紙上談兵症候群,能力很差但信心爆表,說的比做的好聽;我們應該在這兩個極端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適時的信心及謙卑。當我們碰到一個領域時,完全的新手會缺乏信心,但當經驗稍微增加後,信心增長的速度勝過正確判斷的準確度。因此我們要非常小心注意自己過度自信的傾向,在書中的專有名詞是:小心不要走到愚蠢山上。

第三個觀念是:不要害怕犯錯,因為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正如丹尼爾.康納曼說過:想法出錯,是我能確定自己有所學習的唯一方式。在書中有一張表,顯示學習新事物的時間軸:一開始是「糟糕,我犯了個錯」→「我應該思考我的錯誤」→「現在我能從錯誤中學習」→「哇,我知道的比我原本以為的少」,願意保持開放心態,不堅持自己的直覺思維,得到新資訊後就有機會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第四個:在團隊中有衝突時,任務衝突會比人際衝突可以獲得更好的討論與洞見。針對議題理性討論,不要以情緒性字眼討論雙方觀念的不一致。避免團體迷思,就需要有人站在反方,迫使大家重新思考這個決策是否忽略什麼大家都沒注意到的細節。書中是以萊特兄弟爭辯螺旋槳的問題,最終他們找到了解決方法,就是承認他們二個都想錯了。

第五項觀念:書中以一個辯論高手與電腦辯論:政府是否該補助幼兒園?作為例子,電腦可以輕易的從資料中引經據典,因此與電腦比資料誰引用的好絕非高明的策略,辯論高手藉由開啟觀眾的思維,與觀眾拉進同樣的價值觀中,強調共同點,縮小差異區。假如我們拒絕改變自己的心意,也不會有多少機會去改變他人的心意。我們可以承認贊同自己的批評者,甚至是從對方身上學到什麼,藉此展現開放的心胸。高明的辯論不是一個你對我錯的爭論,而是提出較少的理由來支持他們的論點,有時要改變一個人的立場與想法,一個站的住的理由勝過三個模擬兩可的理由。

第六個學到的事:以洋基與紅襪世仇研究,看哪種情形下可以破除對方的刻板印象,結論是:站在對方角度,用同理心來重新思考以減少偏見,對人們提出問題促使他們思考結論,去探索他們自身信念的根源,結果可以發現,其實許多自身信念只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原本敵對的心態能慢慢的改變。

第七項啟示:要說服別人不是靠強制接收資訊,而是給予對方選擇的權利。在溝通或衝突場合,聆聽的力量大於說話的力量,試著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尊重對方,了解對方在意的點,用對方的語言給予提示與建議,可帶給他們某些動機去改變行為。書中舉例是媽媽對自己小孩打疫苗有所疑慮,醫師藉由聆聽改變媽媽的決定。

第八點:在一項議題上,二分法或許可以簡化問題,但容易造成分化,將觀點複雜化有助於減少衝突。書中舉的例子是氣候變遷。

第九項觀念:學生學習時,用以下方式會比被動聽講效果更佳:請學生質疑知識、提供主題讓學生教學、給學生難題,適時給予方向,讓學生自行解決。

第十:在職場上建立學習的文化,企業應建立起一種允許犯錯的文化,犯錯時同時也是最佳的學習機會,重新思考自己的決策過程與決策結果,找出能持續改善與進步的地方。

最後一項:世界很複雜,有很多遊戲規則,但我們可以跳脫框架,重新思考及定義我們想要的人生。我們可以有計畫,但當變化發生時也樂於擁抱改變。

培養逆思維可以讓你更具競爭力、可體驗更多神奇世界的秘密武器之一,在我們閱讀完畢的同時,將這個習慣注入於生活中,將會發現更不一樣的自己以及觀察到自己都沒注意到的事情,更厲害的是:或許你可以因此找到潛在商機,改變人類生活的型態。能思考是造就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能逆向思考將能比一般人擁有更廣的能力,期望大家都能養成反向思考、再度思考的習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