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客來-赤字迷思:現代貨幣理論和為人民而生的經濟(電子書)

大家是否有玩過大富翁?這款遊戲其中一位玩家必須扮演銀行的角色,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遊戲開始前所有玩家都會從銀行那取得一筆錢,才能往下進行。那銀行的錢從哪來的?簡單來說就是憑空變出來的,銀行會擔心錢沒了嗎?不會,若遊戲中的錢用完了,玩家可以隨便拿紙在上面寫上金額,就可以繼續玩了。銀行會因為提供太多錢(產生太多負債)而倒閉嗎?不會,因為銀行可以無限量供應錢,要多少就有多少。簡單而言,大富翁中的銀行就是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的角色,這本書想要告訴讀者的是:「國家的赤字(負債)根本不是問題,這只是一種比分數字的遊戲規則,國家想提供多少錢都可以,若出現各種問題,不用怕,印鈔票就可以解決,只要通貨膨脹沒有失控的前提之下」。玩大富翁時,銀行給玩家錢,對銀行來說是負債,但對玩家來說是盈餘 ,銀行負債越多,相對而言玩家的貨幣就越多,理論上玩家是越來越富有。

「國家的負債不是問題,因為負債隨時可以消除」。這句話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今天中央銀行要印出100元,同時需要賣出100元的國債,因為這樣的機制很多人會解讀成:我們是跟未來借錢。而實際上如果不發國債,能不能印出這100元?理論上可以,因為央行有印鈔的權力,它可以從無生有,書中舉的例子是比分板,100分可以直接掛上計分板上,要歸零也可以,直接把100分拿下來。國債是可以無上限的,而且就現況來看,也只會一直增加(因為通貨膨脹每年2~3%)。所以說國債的債僅是一種紀錄,紀錄一個國家印了多少鈔票,它要如何銷掉?作者在書中提到:在電腦裡面,僅需將這些數字刪掉,這些債就會消失了~

我們很容易被搞混,因為一般人的金錢觀念,要先賺錢才能花錢,當花錢超過賺錢就產生負債,負債就要以自己未來勞力所賺的錢來償還,這是一般人對負債的觀念。但在國家系統,運作全然不同,國家可以無中生有的印錢,國家不需要先賺錢在花錢,而是只要印錢就能花錢,國家的負債僅是一種紀錄,隨時都可以刪除。國家的央行就是大富翁中的銀行,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這衍生了一個問題,那為何人需要納稅?納稅不就是為了去消除國家負債?這本書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納稅是為了讓國人對鈔票產生需求,實際上國家不見得需要納稅,書中舉個例子是:一個爸爸對他二個小孩要求說每個月需要徵收30張名片,而名片的獲得方式是以付出勞力取得,例如洗碗、掃地、拖地等家務,例如掃地可以得到一張名片,因此這位爸爸對名片並沒有需求,但可以創造小孩對名片的需求。

回到大富翁,將它複雜化一點,甲乙丙分別代表希臘、德國及義大利,每次經過起點可以向銀行領取資金,經過了30回合的遊戲,希臘及義大利快沒錢了,德國資金雄厚,希臘及義大利向銀行提出經過起點領取的錢要加倍,但德國反對,認為維持原樣即可,這劇情有沒有聯想到什麼?就是歐元區,當把印鈔權交出去的時候,若國家出現財政問題無法立即解決,需要其他成員國同意才能增加鈔票供給,各國的經濟狀況不同,因此作者建議央行這個角色應該由單一國家擔任,這樣當發生狀況時政府才有手段能隨機應變。

這本書共整理7大主題,如下:

1.家庭預算與國家等級不一樣:美國央行有我們一般人沒有的權力:發行美元。美國不需要先有錢,再花錢;美國永遠不會破產,對政府支出的最關鍵的限制是通貨膨脹。

2.赤字是過度支出的證據?要知道是否過度支出,請注意通貨膨脹。

3.國家其實沒有負債:赤字表示債留子孫的迷思,作者在書中提到:增加赤字並不會使子孫後代變得更富有,減少赤字也不會使他們變得更富有;政府財政赤字實際上增加個人儲蓄,並可以更輕易吸引民間投資。

4.政府的赤字是一般家庭或企業的盈餘:赤字表示超支,假如政府為經濟支出100美元,僅收取90美元稅收,雖然政府負債10美元,但在其他地方就會多10美元。

5.在貿易中獲勝:貿易赤字使美國依賴其他國家的迷思,美元來自於美國,美國並沒有向中國借錢,而是向中國提供美元,然後允許中國在美國財政部付息的框架下交易。

6.社會安全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福利制度,財政上只要政府願意付錢,就有能力支持這些制度。沒有破產的問題。

7.作者認為真正需要重視及解決的赤字問題:工作赤字、儲蓄赤字、醫療健保赤字、教育赤字、基礎建設赤字、氣候赤字、民主赤字。

以下列出個人覺得這本書值得收藏複習的重點觀念:

1. 身為貨幣發行人的政府想要的是實質的東西,而不是資金而已。政府並不想要我們繳交的稅款,而是我們的時間。為了讓我們為國家生產,政府發明了稅收或其他種類的支付義務。

2. 通貨膨脹壓力的因素可分成兩類: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或者說是老天安排或人為促成。例如,嚴重的乾旱可能導致大規模農作物歉收,引發糧食短缺,讓物價隨著供給短少而上漲;另一方面,當勞工有能力與資方協商要求提高工資時,市場價格也可能上漲。為了防止薪資上漲擠壓了利潤,企業會將人事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提高物價。

3. 另一種說法是任何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都是貨幣,如果物價不穩定,是因為央行試圖藉由快速供給貨幣,來迫使經濟創造過剩的就業機會。

4. 幾乎所有的中央銀行都採用不同的做法,藉由操縱利率,來間接的控制通貨膨脹的壓力,藉由影響貸款的價格(即借錢的成本),中央銀行可以調節消費者和企業在經濟體中的借貸與支出。

5. 有人失業有一種說法是問題都在於配對,而不是工作機會不足,只要受過適當的教育,擁有適當的技能,抱持適當的動機和品行操守,就能找到工作,但作者認為事實上,無論人民多聰明或勤奮,聯準會都認為,讓每個願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會造成太大的風險。有些人認為這是操縱遊戲的一種方式,如果聯準會認為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為5%,在遊戲中每100個人只有95張椅子可坐。

6. 功能性財政要決策者反過來思考,如何控制稅收和支出,讓整體經濟保持平衡。這可能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美元,而不是從人民身上拿錢;專家勒納認為負責任管理政府預算的方法,只要產生的任何赤字沒有加速通貨膨脹,赤字就不是超支。

7. 稅收就是促使人民求職的東西。現代貨幣理論認為,既然政府徵收的稅款使人民必須尋找賺取其貨幣的方式,因此政府有責任確保市場上有賺取其貨幣的機會。

8. 現代貨幣理論認為最有效達成充分就業的辦法,並非將支出用於基礎建設,希望工作慢慢出現在失業者周遭,而是無論失業者身在何處,給予他們適合自身能力與滿足需求的工作。

9. 這個世界上沒有國家使用的信用卡,舉債這個詞容易誤導,因為並沒有實質的債務義務,也可以說,對中國(或其他對美國有貿易順差的國家)來說,是一筆壞交易。這代表中國的勞工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生產沒有為中國自己人民保留的商品和服務。(簡單來說是用金錢換取商品或服務,例如我們常去餐廳消費,餐廳拿走我們的錢,獲得盈餘(順差),但我們為了取得美食及桌邊服務而付錢(逆差))

10. 現代貨幣理論認為政府先支出,使美元可用於繳稅或購買政府債券。假設政府將100美元投入到經濟中,並向人民收取90美元的徵稅,這意味著政府赤字10美元,讓人民盈餘10美元。政府標售等額的有價證券(舉債)來協調任何赤字支出,重要的是,購買債券所需的10美元是由政府自己的赤字支出提供的。貨幣發行人的支出是自負盈虧,貨幣發行人不是因為需要美元,所以發行債券。這樣做是為了支持利率,而不是為政府提供資金。

11. 政治人物會有要讓預算產生盈餘的經濟迷思,是因為他們錯誤的相信「償還債務在道義上和在財政上都是負責的行為」。政府盈餘其實是將赤字轉移到非政府部門。問題在於貨幣使用者無法無限期承受這些赤字。

12. 聯準會依靠政府債券來管理短期利率,當聯準會想提高利率時,會賣出一些美國公債,買方使用部分銀行準備金購買這些債券,刪除了足夠的準備金後,聯準會就可以提高利率;要降低利率,聯準會則採取相反的做法,購買國債並用心的準備金支付。如果沒有國債,聯準會將需要尋找其他方式來設定利率。

13. 排擠效應迷思:因為財政赤字,政府需要舉債,迫使美國央行與其它可能的借款人競爭。當每個人都在爭奪限量的可用儲蓄時,借貸成本就會上升。作者認為美國不依賴舉債來為自己籌集資金,在出售債券時也不會受到私人投資者的擺佈。美國是個實力雄厚的貨幣發行人,它可以選擇舉債(也可以不要),擁有貨幣主權國家就是如此。

14. 政府赤字總是讓非政府部門持有的金融資產淨額,有一美元兌一美元的增長,這是存量和流量一致的會計。

15. 美國政府藉由將準備金存入私人銀行來進行支出,而私人銀行準備金又存入了接受政府付款的銀行帳戶,如果你存入一張一千美元支票,你的銀行在聯準會的存款帳戶會獲得一千美元,你自己的個人銀行帳戶也會獲得一千美元。

16. 赤字使隔夜拆款利率下降。在一個沒有債券標售或中央銀行沒有採取其他防禦措施的世界裡,赤字會讓短期利率降至零,是因為赤字支出讓銀行系統充滿了過多的準備金,而準備金供給的大幅增加將使聯邦基金利率降至零。

17. 一些國家釘住匯率(百慕達、委內瑞拉、尼日),或放棄本國貨幣(歐元區十九國、厄瓜多、巴拿馬),或大量以外幣或美元舉債(烏克蘭、阿根廷、土耳其、巴西),以至於削弱了其貨幣主權,這些舉動都會損害一個國家的貨幣主權,並降低其政策靈活度。

18. 美元作為貨幣霸權的角色意味著美國控制美元利率時,對整個世界都會造成影響,聯準會的決定對開發中國家可能事關重大,但這些國家很少有捍衛自己的方法。

19. 將人生寄望在富裕國家的貨幣,世界各地的企業仍只以增加股東分紅為目標,繼續狂熱的追逐短期利潤,開採稀少的自然資源,汙染寶貴的生態系統並且無情的解僱絕望的人們,如果任其發展,只會加劇世界各國之間的緊張局勢。

20. 像美國這樣發行貨幣的政府從來不受到財政限制,只要付款義務以自己的貨幣單位計價,聯邦政府始終可以負擔得起支持這些制度的費用,政府缺乏的不是金融上的支付能力,而是支付的法律權限。

21. 人們把退休比喻為一張三腳椅,三條腿分別為工作的退休金、個人儲蓄和社會安全保險的福利金,不幸的是,對於數百萬名美國人來說,其中兩條腿已經被鋸掉了,個人儲蓄因全美勞工的薪資停滯而受到影響,雇主也正在刪減退休金。

22. 當我們討論福利制度是否能長久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我們經濟的實質生產量能,我們需要考慮的是經濟如何吸收這些美元,而不是這些美元的來源,拿出錢來支付福利是容易的,真正的挑戰是因金錢投入實體經濟中可能引發的任何通貨膨脹壓力。

23. 大學畢業生的實質所得基本上停留在2.30年前的水準,而上大學的實質成本卻急遽上升。一群人相信這是成功之道,卻為此背負了沉重債務,壓垮了自己,以為能爬上枝頭,但最後卻在原地打轉。

24. 所有提高的生產力都去了哪裡?被上位者搶走了。早在1950年,標準普爾指數公司執行長平均所得是普通勞工的20倍,到了2017年,平均所得是普通勞工的361倍;自1980年以來,全球前1%的人口擁有了另外一半人口總財富的2倍,最頂層25人的財富,和全美國56%人口的財富一樣多,比爾蓋茲、貝佐斯和巴菲特三人的財富,比美國另一半人口的所得加起來還要多。

25. 我們不該問「該怎麼付款」而是問「資源在哪裡」,現代貨幣理論表示如果我們擁有技術和現有資源,可以著手進行一項綠色新政來因應氣候變遷,那為這項任務提供資金完全不成問題,拿到錢是最容易的部分,管理通貨膨脹的風險才是最關鍵的挑戰。

這部作品翻轉了個人對國家負債、國家赤字的概念,另外覺得這本書對於整體經濟運作可能僅說明了部分的現象,無法代表整體複雜的機制,但整體而言是近期難得讓我花許多腦筋思考的書籍之一,值得推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