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博客來-希望之罪

這本書是今年一月在便利商店的書架上碰巧看到的,書名非常吸引我,好奇為何擁抱希望可能是一種罪,希望與罪感覺是相反的期待,這樣反差讓我相當有興趣想知道內容在討論什麼議題,從5月底就開始注意圖書館的新書資訊,到8月初終於借到手了,一看才發現作者之前有寫過「檢方的罪人」,是一部很令人糾結的小說。

在閱讀完這本「希望之罪」後,很佩服作者敘事的功力,從一開始就引發讀者的好奇心,直到真相大白為止,幾乎沒有想讓讀者喘息的空間,會一直想知道事件的發展,在閱讀過程中讓我想到之前閱讀到很著名的實驗〝薛丁格的貓〞:簡單來說是在真正揭開結果之前無法確認貓是生是死的狀態,跟故事中家裡失蹤的兒子一樣,父母只得到片段的資訊,大致上只能猜測兒子可能是活著,但是犯罪;或是死了,變成受害人,但比〝薛丁格的貓〞更為複雜的是:兒子的狀態將為影響家人未來的發展,包含工作、求學、親戚、同事關係等。當兒子成為犯罪者,對父母而言感到慶幸,因為只要人活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社會輿論會逼迫父母放棄現有的生活,他們將面對異樣的眼光及無止盡的官司訴訟及賠償,長期而言可能毀了這個家;若兒子死亡,父母感到不捨與心碎,但從潛在加害者身分變為被害者,社會輿論及未來將有所改變,至少周圍互動的人們會給予同情,死了一個而救了一整個家。無論哪個選項對為人父母來說都是艱難的選擇。

作者高明之處是營造衝突,讓家人選擇不同的立場,父親相信自己小孩的為人(但也有部分擔心毀了自己的事業),期望兒子是被害者;但母親希望兒子活著,相較死亡的選項寧可期待兒子是加害人,且在案情發展中雙方同時取得相反的證據打破他們的期待,直到最後水落石出,他們之間的衝突才終於結束。

個人很喜歡這部小說給讀者的反思,如果讀者是故事中的父母,會期待什麼樣的結局?這樣的兩難會希望自己的小孩是永久的逝去,還是要承擔〝殺人兇手的父母〞稱號,會讓讀者隨著故事發展產生期待,無法停止繼續閱讀,對未知有成癮的傾向,作者成功的驅動讀者大腦最原始的動機:期待感與好奇心。感覺作者的作品都蠻值得一讀的,也因此馬上預約作者另一部作品「鄰居」,希望繼續閱讀到更多矛盾又充滿人性掙扎的故事。這本書個人蠻推薦的,認真看大概3~4小時可以看完,這是本探討人性衝突的故事,雖然故事的結局一開始就決定了,但在結局到來之前的過程充滿著曲折離奇,也應證了過程比結果重要的論述,故事中有許多與心理學相關的偏誤案例,可以讓讀者細細品嘗及發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