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在說明如何利用筆記來學習、寫作及利用大腦思考,書中有許多關於學習的觀念,例如要確認你是否理解,可以試著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或是教導其他人;書中也出現很多關於學習的其他經典作品,例如:「心態致勝」、「匱乏經濟學」、「刻意練習」、「心流」、「記憶人人hold的住」等,讓本人在閱讀的同時可以一同複習這些書籍中的重點觀念,即使是一本工具書,但內容不致沉悶,最具看點的地方在於翻轉讀者一個迷思:寫作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已經有許多想法及思考充斥在寫作者的腦中;還有一點是將大腦學習、吸收、連結及產出的抽象過程具現化,此書是經由閱讀前哨站瓦基推薦才找來閱讀,閱讀完個人覺得獲得不少啟發,以下節錄本書個人認為不錯的觀念:
1.寫筆記其實是最簡單的部分,並非最主要的工作。思考才是,還有閱讀、理解消化,然後產生想法,這才是這套系統的運作精髓。理查.費曼跟班傑明.富蘭克林都強調:如果有寫下來,我們比較有可能看懂自己所讀的內容、記得自己學了什麼,我們的想法也比較合乎邏輯。思考、閱讀、學習、理解、產生想法,是每位學習、做研究或寫作的人主要的工作。
2.讀書並不是替學習者預做準備,以便日後可以獨立進行研究。讀書本身就是在獨立研究。因為從讀書當中可以獲得事先無法預料得到的見解。
3.專注於寫作上,也會改變你閱讀的方式:你會更專注在最相關的領域上,因為你知道無法把所有東西都記下來。如果沒有讀懂內容,是無法用自己的話來重新改述的。
4.重要不是船東在想什麼,而是整個運輸貿易的終極目的:把貨物從製造商送到最後的終點站。只有將運送鏈的各個單一部分都統整起來,從包裝到運送,從船隻設計到港口設計,才能真正發揮貨櫃的潛在優勢。當優勢顯現,會展開一個越來越強的正向迴路,當越多港口可以處理貨櫃,就會需要更多貨櫃船,這會讓運費更便宜,擴大值得運送貨物的範圍。
5.我們寫作不太可能從自己不可靠的頭腦抓取資料,盲目擬定計畫,然後依據這種計畫行動;我們的計畫是由興趣、好奇心、直覺所引導的(這些是透過實際的閱讀、思考、討論、書寫、發展想法所形成與得知,而且也會不斷增長,反映出我們外在的知識與理解)。
6.反饋循環不但對於產生激勵很重要,也是任何學習過程的關鍵。最能激勵我們的事,就是體驗到自己越做越棒。而把某件事情做得更好的關鍵,就是即時獲得具體得回饋。想要學習或成長的人,擁有的最大特質就是尋求回饋、不會逃避,又可稱為「成長型心態」。
7.用自己的話來寫出自己理解的內容,這種能力是每個寫作者都需要具備得基本技能,只有這樣做,加上可能體悟到自己並沒有真正瞭解,我們才能精進這個基本能力。
8.「多工」跟你想的不一樣,它不是「同時將注意力放在好幾件事情上」,因為沒有人可以做到。當我們以為自己在多工的時候,我們只是把注意力快速的在兩件(或更多)事情之間轉移。而且每次轉移注意力時,也會耗費我們的精力,延緩我們下次再度集中注意力所需的時間。一心多用只會讓我們疲憊,降低我們處理多件事情的能力。
9.將資料加以連結與發展,此任務迥異於校對、闡述、寫大綱等。用卡片盒來工作意味著嘗試各種不同的想法,尋找有趣的連結和對比。我們在這裡需要像拼圖一樣,找到最適合的筆記來放進去,需要有聯想力、創造力,因此需要不一樣的注意力。
10.老師和有經驗的老鳥之間的差別在於,老師不會視現場的實際狀況來判斷影片中急救人員有沒有在那情況下盡可能做到最好,只會著眼於是否根據老師們所教的步驟施行。而老鳥及專家已經將所有必需的知識內化,所以他們不必牢記步驟或方法,也不必費力思考要如何做選擇。他們已經擁有足以面對各種不同狀況的經驗,能夠憑直覺,在各種情況下都知道該如何處理。
11.蔡尼加效應:還未完成的工作項目,會佔據我們的短期記憶,直到完成為止。要讓我們的大腦停止去想某個工作,不用等到實際完成,只需要記錄下來,然後讓自己相信我會去處理,大腦就會停止去想它了。
12.意志力很像肌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會快速耗盡,需要時間復原。透過訓練,是有可能加強。這種現象通常是以「自我耗損」來討論:當我們在刻意使用意志力時(包括控制環境、控制自我、做出決定、採取行動等),由於先前使用了意志力,使得自我能力或意願暫時性的下降。
13.「做決定」是一項極為累人的工作,這是為什麼像歐巴馬或比爾蓋茲等人,只穿深藍色或灰色兩種顏色的衣服。因為他們在早上只要做二選一的決定,把較多的資源留給真正重大的決定。
14.在作筆記時,可以用以下兩種步驟來避免確認偏誤:首先,把整個寫作過程顛倒過來(從下而上),其次改變心態,不要總是只找可以證明事實證據,而是相關的資料全都收集,不論它們有沒有支持你的論點。
15.當我們嘗試用自己的話重述一個論點,我們理解上所有漏洞便會豪不留情的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這感覺很差,但卻是我們加強理解力、學習、進步的唯一機會。這是一種刻意練習。
16.經驗豐富的閱讀者,通常在閱讀時心裡是帶著疑問,並且會試著把讀到的內容跟其他可能的解讀方式連結起來,而沒有經驗的閱讀者則大多接受書中所提出的問題與論述的框架,完全照單全收。優秀的閱讀者會去找出特殊解讀方式的侷限,找到書中所沒有提到的東西與論點。
17.「匱乏經濟學」讓讀者瞭解到,為什麼沒時間、沒錢的人往往會做出讓外部觀察者覺得很不合理的事情。面臨期限將至的人,有時會做些跟任務不相關的事。沒錢的人有時會把錢花在非常奢侈的東西上,從旁觀者來看,應該是每次把一件事情做好。
18.要把記憶區分兩種不同的評量:一種是儲存強度,一種是回溯強度。儲存強度,也就是儲存記憶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只會變得越來越強。我們會把越來越多的訊息放到長期記憶中。而回溯強度,我們可以開始有策略的思考,什麼樣的提示會觸發一段記憶。
19.正確的學習代表的是理解,而理解是指用有意義的方式,連結到已知的知識,這樣一來,訊息幾乎不會被忘記,且只要有正確的提示加以觸發,便可以確實的回溯出來。(書中以動脈及靜脈的特性說明)。
20.若你能理解「買股票,就是讓你成為公司的一部分」,便前進到理解的下一個階段了。買房子的人,並不會認為自己擁有的是那張契約,但很多人卻是用這種理解在買股票。他們沒有好好思考,自己花了這個錢,買到的是什麼,他們只是理所當然地以為,買的價格比較低,那就是有賺了。在巴菲特的心裏唯一思考的,只有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他幾乎不管股市短期的漲跌。
21.我們想從經驗中學習的其中一個重點為,要在經驗發生之快速獲得反饋(而且頻率要密集),才能夠從自身的經驗中學到東西。將寫作這巨大挑戰工作拆解為較小、容易完成的工作,可以幫助我們設定務實的目標,時常加以確認。
22.我們越能掌控「將工作導向自己覺得有興趣與重要的方向」這件事,就越不需要動用意志力來把事情完成。進入這個境界之後,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激勵的來源。方法是將龐大工作切分成比較小、具體的項目。
23.卡片盒筆記法的方式並不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是剛好相反:它使得學習者將自己的思考去中心化,分散到以其他想法組成的網路之中。學習、思考與寫作應該不是為了要累積知識,而是為了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要做到這點,必須憑藉新的經驗和事實,不斷質疑自己的思考習慣。
這本書比我預期的還要有趣,本以為只是介紹卡片盒筆記的應用,書中也有一些篇幅說明,但更多的是除了卡片盒筆記這項工具背後真正重要的事:學習及思考,也舉了一些例子及引用其他書籍的觀念,讓這部作品不只是一種工具書,還連結到如何應用在寫作、閱讀、思考等方面,重點是要內化的知識,要用自己的言語表達或寫出來,未來的工作更加複雜,因為簡單的事可以交給科技,因此學習將變得非常重要,這本書是寫給願意學習且需要一種工具的讀者可以參考及應用的,個人覺得每個人習慣的工具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期望利用閱讀及思考更了解這複雜的世界,每天都比前一天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