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功與運氣》書籍圖片-1

這部作品又給了讀者一個衝擊的觀念:每一項專業可以利用一個光譜,最左端是完全依靠運氣,最右端則是純能力,純運氣例如賭場的輪盤,純能力則以西洋棋為首。

往運氣端靠攏的還有像是投資技巧、企業經營等,書中也提到像是「基業長青」試著利用擁有哪些能力及策略能造就成功企業的方法可能無法提供給其他新創企業參考學習,因為讓企業成功的原因有許多運氣成分存在,還包含經濟情況、未來市場潛力等;而熱門作品「刻意練習」探討的則是純能力的技能,有些勵志書籍提到:努力及花一萬小時的練習可以克服先天的不足達到成功的境界。這句話有一個先決條件:這項技能要是純能力的,若是要培養包含運氣成分的例如創業、賭博、投資等,因為結果與決策的關係及回饋連結不明顯,很難累積經驗達到專業,這部作品讓讀者從更大的框架來看一項技巧及能力,先試著評估是光譜的哪一邊,才知道要從哪個角度切入,用正確的方式學習。

人生的選擇也是傾向運氣那一端,因此我們能控制的是培養良好的思維邏輯,因為即使我們下了良好的決策,還是可能因為運氣差而得到不好的結果;也可能下了很糟糕的選擇因為僥倖而有好的結果,但結果我們無法控制,只能確保過程萬無一失,也就是俗稱的「盡人事,聽天命」,聽起來很不公平,我們這麼努力,最後的結果卻無法自己控制,但世界就是這樣,有些人中了「人生樂透」,一出生就可以少奮鬥30年,有的人則是一手壞牌,但藉由注重過程大於結果,慢慢地將壞牌打出平手甚至逆轉的結果,勝利果實將更顯珍貴。

這部作品還有做一些數學方程式的推導,個人覺得蠻深奧難懂,但重要觀念有接收到,在遇到一項技能時應先評估屬於光譜的哪一端,才知道要用哪種學習技巧來習得此技能。

本書有很多個人覺得值得蒐藏的觀念,摘要如下:

1.研究顯示,我們很容易被隨機給愚弄,很多以五年或十年的區間判斷,認為是能永續經營的卓越公司,可能剛好只是市場的幸運兒,而非擁有什麼過人的資源。

2.如果能力是主要的決定力量,歷史就有參考性。例如方法如果完善,你就可以訓練自己學會演奏樂器,說某種語言,或競逐網球和高爾夫等球類競賽。但當運氣是主導力量時,歷史便無用武之地。關鍵差別在於反饋的訊息。正確的反饋,因為因果關係關聯緊密。但若是靠運氣,反饋訊息會誤導我們,因為短期因果關聯性並不高。好決策可能導致失敗,爛決策卻帶來成功。過去有效,不代表未來一樣有效。

3.對一般人而言,分析過去要具備兩個關鍵要素:必須知道結果,還有想要了解事件的成因。但這兩個要素卻常讓人陷入麻煩。我們大多相信這種狀況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卻認為自己不會被這些成見所蒙蔽。我們常陷入錯誤的連結,如果事件A發生後出現了事件B,那麼A就是B的原因。

4.由於抽樣是根據結果,而不是根據策略來選擇,所以只觀察到成功的公司。我們認為公司好的結果是出自優良的策略,而忽略了運氣的影響力。把沒有關係的事,連起了因與果。我們無法觀察失敗的公司,因為它們已經結束營業了。若可以觀察,我們可能會發現,雖然運用相同的策略,結果是失敗的。盲目的複製策略恐怕是白忙一場。

5.我們始終無法釐清能力與運氣的複雜關係,主要原因之一在於:我們會很自然的假設,成功是因為能力所造成,而失敗則是因為能力不足。但是,如果一件事牽涉到運氣成分時,這種想法無疑完全弄錯方向,導致錯誤的結論。

6.投資是一種大量仰賴運氣的活動,短期內更是如此。運氣及能力的光譜,舉例來說,你無法算出銅板正反面機會或吃角子老虎的報酬。這完全是機率決定。另一方面,游泳選手幾乎會贏得比賽。比賽結果由個人能力決定,運氣只扮演微小的角色。了解一件事情落在光譜何處,能讓你有更充分的脈絡來做決策。

7.我們常認為,小樣本足以代表大的母體。我們期望看到過去看過的東西。這種謬誤可能導致兩種結果。其一,我們觀察一個小樣本,然後誤以為自己掌握了所有的可能性。這是典型的歸納謬誤,只觀察特殊案例就推導出通則。例如某位投資人連續100天用同一個策略,交易結果很成功,就相信自己擁有一個賺錢的投資策略;我們也可能犯完全相反的錯誤:下意識地以為,世界上存有某種超出人類經驗的公平法則,或者有位神會讓一切事物回歸平衡。這是賭徒的謬誤。

8.如果專家的預測一直都很一致、準確,能力就是主要因素。反之,如果專家沒有共識、預測不準,通常牽涉許多運氣成分。面對政治、社會與經濟系統,專家經常束手無策。讓人訝異的並非專家糟糕透頂的預測紀錄,而是社會大眾依然相信他們。當你看到結果時,例如股票市場暴起暴落,其中牽涉無數個人的互動。複雜調適系統會模糊因果關係。

9.對於投資活動能力的定義為:能夠在一定期間內,創造優於特定指標性指數的風險調整後收益。因為整體市場的報酬就等於投資經理人的整體報酬。由於這些積極投資經理人還要收服務費,所以投資人的報酬會低於整體市場的報酬。市場價格反映了無數投資人的互動,要在系統中找出因果關係簡直難如登天。基本上,沒有人有辦法預測短期內的股市表現。

10.關鍵點和階段轉折也是馬太效應中很重要的一環。當細小、漸進的改變產生了龐大效應時,就會出現階段轉折,就是口語所說的臨界點。把一盤水放到冷凍庫裡,水溫度會下降到臨界點,也就是攝氏零度,接著,水就會結成冰。

11.在經濟學中,非均衡結果往往是報酬遞增和網絡效應所造成。如果某種商品出現供不應求,價格就會上升,生產者因此賺更多錢。高獲利將吸引競爭者投入,於是產出增加,造成價格滑落,叫負回饋,也就是維持穩定的機制。強者會變弱,弱者會轉強。但無法解釋經濟領域中的正回饋。有些案例會出現報酬遞增的現象,是個贏者全拿的遊戲。報酬遞增效應,最常發生在初期成本高、邊際成本低的時候;另外就是網絡效應發酵,也就是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會因為更多人使用而增加。

12.如果評估某個人事物的方式有很多種,當我們看到最後的排名或順序時,應該要謹記,它不過是按作者採用的排序方法反映結果。除非這些研究者採用的方法完全符合你的要求(通常可能性很低),否則都應該抱持懷疑的態度。提出者通常都希望用一個簡單答案,來回答非常複雜的問題。

13.對於自己的成就表現,我們很善於自欺;心理學家稱此為「自我滿足歸因的偏見」。我們通常認為成功乃出於自己的卓越能力,儘管實際上可能運氣佔了多數成分。此外,我們總把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包括運氣不好。

14.市場效率概念的背後,就是指資產價格已經反映了已知資訊。嚴格來說,不一定總是成立,市場也會有極端表現。但只有非常少數的投資人能夠長期有系統的擊敗大盤。並不是因為投資人無能為力,而是當中存在能力的矛盾:投資人變得越來越精明,資訊傳播也變得更便宜、更即時,這導致能力的變異性變小,運氣反而變得更重要。

15.投資是高度競爭的活動,所以隨機會對結果產生很大影響。即便事實證明個人能力確實存在,但只有一小部分的人能力出眾;光看短期表現,無法反映他們的能力。多數人會把錢投注在過去績效良好的經理人身上,但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未來也能有同樣表現。投資活動有太多可能性,過程比結果共重要。

16.刻意練習、培養專業,只適用於「運氣與能力」光譜能力的一端。只有在穩定、線性的活動裡,才適合訓練自己的系統一(指的是經驗系統,會自動、快速的運作,幾乎不會自主控制)。穩定是指遊戲規則不變,線性則是指因果關係清楚且穩定。

17.如果成功是出於機率,請專注在過程,這過程往往包含三個部分:理性分析、心理層面及組織的影響。理性分析,價值是你心中認定其值的金額;價格則是當下買賣的錢,開始分析時,需注意供給及需求、經濟利益及可長久的競爭優勢。心理層面,要注意常見的偏見,包含過度自信、錨定效應、確認偏見,以及仰賴近期事物。這類偏見常是自動產生的,所以很難克服。第三部分是外在的組織和制度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管理「代理成本」,也就是基金經理人的利益可能與投資人不一致。

18.運氣是無法控制的,但你還是有些方法可以有效的掌握運氣。在競爭的互動中,強者應該簡化事情,把重點放在自己能力優勢;弱者應該想辦法增加隨機,以弱化強者的優勢。這已在運動、商場和戰爭中獲得證實。

19.如果事情有清楚的因果關係,屬於線性事件,刻意練習是你進步的唯一途徑。如果你想要正確、穩定完成某些工作,檢查表可以派上用場;出現異常事件時,檢查表也能幫忙引導決策的進行。如果一件事參雜了運氣,你的短期表現並不足以代表你的能力,因為你可能每件事都做對卻仍失敗,也可能全部做錯卻還成功。唯有確保過程是好的,才能確保你長期成功。

20.笨錢效應:買高賣低的行為,穰投資人的年報酬率至少損失一個百分點,很多人會買進績優股,賣出績效差的。

21.我們經常想找出因果關係,但這卻是阻礙我們清楚思考能力與運氣的禍首。儘管我們大多承認運氣的影響力,卻難以在事後評估運氣的重要性。其他心裡騙局,包括「時近偏見」以及樣本大小的偏見。時近偏見意指我們會傾向重視近期的資訊,勝過以往大量的資訊。

22.如果一件事情牽涉到大量運氣,焦點就應該放在過程上。靠實力的事情,個人表現會循著軌跡逐漸進步,但如果事情的運氣成分較大,過程與結果的連結就會被打破。有時候,好的過程可能產生壞結果,不好的過程卻可能產生好結果。但長期而言,好的過程終究有較高機會產生好的結果,所以我們只要專注在過程上即可。在投資上,短期績效佳的經理人可以管理更多錢,但這跟他們的投資決策過程根本無關。理想上,在牽涉運氣的環境中,我們不應該用結果來決定回報。

這部作品讓讀者可以分辨一項技能是靠能力還是運氣導致成功,而且在比較複雜的技能上,例如人生重大決策、投資(或隨機的賭博)等,運氣成分很大,因此在這種技能上,培養良好的決策過程會比從結果(歷史)回顧來的重要,這是這本書帶給我最重要的觀念,在複雜的世界,我們喜歡將問題簡化,但簡化無法解決複雜。我們以為努力就能成功,但這本書告訴我們要看努力的項目,如果是靠能力的技能,努力確實有機會變成專家;但如果是還有一些運氣成分的能力,則努力不一定有辦法進步。這本書開拓了一個新的視野,讓我們知道「基業長青」中的策略不一定有辦法複製成功的企業,「刻意練習」中的技能不能套用在全部的技能上,有一定的極限。能讓價值觀更上層樓的書籍,本人非常推薦這本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