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瘋狂、恐慌與崩盤:一部投資人必讀的金融崩潰史- 查爾斯.金德伯格|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同樣探討金融崩盤史,個人比較喜歡上一部閱讀的作品「金融投機史」,後者將重點的大事件以有條理的方式呈現,並描述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讀起來較易理解。

這部作品則是較為整合性的描述歷史事件,較為枯燥且統整結論及來龍去脈的方式較為複雜,若非對相關事件稍微有背景的話很容易迷失在歷史洪流中,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本人而言還蠻助眠的,也有一種可能是個人對於金融崩潰史還不夠了解,無法跟上作者的邏輯與腳步,也許等本人更熟悉金融崩潰史的細節,再來看作者的整合探討,或許會有不同的見解,且這部作品經過了許多次的改版發行,對於金融危機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研讀,相信會有許多不錯的啟發。

另外這本書有附上一本小冊子,標題為「2020年疫情後風險控管與投資對策」,相較於原著,這小冊子給本人的啟發反而更多,算是難得一見的【附件比正本還值得閱讀】的書籍。原因是小冊子中訪問了7位投資者在疫情中的操作策略,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比較悲觀的投資人分享他的見解,冊子中提到的觀念及策略有些還蠻值得學習起來,這些策略文章後面會再提起。

以下先針對本書個人覺得值得收錄的觀念分享:

1.龐氏融資、連鎖信、泡沫、傳銷騙局、瘋狂這些用詞,其內涵都有些重疊,意旨金融行為的模式無以維繫,因為證券在現今的價格與遙遠的未來日期的預判價格不相稱。

2.泡沫是指進行資產(房地產或證券)投資時,會預判未來能以更高價賣給別人;比傻這個詞就是用來暗示,每一個買家向來都在找下一個能賣給他的人。泡沫這個詞指的是,當價格漲勢停止,就會贏來下跌。瘋狂這個詞是在形容狂買的模式,通常價格上漲會伴隨著交易量增加;這時投資人會不顧一切的買進。

3.明斯基將融資分為對沖型、投機型和龐氏型三種,在對沖型中,企業的預期現金流能支付貸款本息後仍有餘。投機型融資中,企業的預期現金流只能支付利息,償還本金只能依靠新貸款。龐氏行融資中,企業的預期現金流連利息都無法支付,必須出售資產或借新債來償還貸款利息。

4.每一場危機都有其獨特的特徵—衝擊的本質、投機的標的、信貸擴張的形式、騙子的巧妙手法以及引發跳船的事變本質。

5.說投資人是理性的,意味著什麼呢?第一種假定是,大多數的投資人在大部分的時候,都能理性行事。第二種假定是,所有投資人在大部分時候都理性行事。第三種是,市場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握有相同的情報、相同的消息及目標,並採用相同的經濟模型。第四,每個投資人都會理性行事。

6.貨幣理論史中,貨幣學派和銀行學派持續在爭論—要如何管理貨幣供給的成長。貨幣學派的擁護者力倡要強力限制貨幣擴張,以避免物價水準上漲。銀行派則相信,只要貨幣供給增加,生意買賣也增加來相應,通膨率就不會提高。後來又劃分出硬貨幣學派與民粹派,前者關切的是通膨,後者則是相信只要貨幣供給增加沒有快過於經濟活動增加,物價就不會上漲。

7.一次衝擊引發了經濟擴張,進而演變為經濟繁榮,然後產生了激情;股票和房地產的價格快速上漲,上漲的速度快過GDP的增長。接著,股票價格上漲的步伐就會暫停。少數精明或幸運的投資人會出售部分股票,將投機性收益放在安全的保值商品中。股票和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放緩,可能會促使其他投資人採取更為謹慎的作法。隨著股價開始下跌,危機很可能隨之而來。這種模式具有生物學上的規律性。接續而來的或許是恐慌,然後是崩盤。

8.甲所扔出的濕爆竹掉到乙的腳上,然後乙把它扔給丙,以此類推,卻在壬把它扔到癸的臉上後爆炸了。要怪誰才對?是遠因甲,還是近因壬?任何危機的近因都是信貸與投機擴張,遠因則是某事變澆熄了體系的信心,而誘使投資人賣出商品、股票、房地產等來增加所持有的錢。

9.在房地產及股價上漲與國內生產毛額GDP加速成長之間有個反饋迴圈是,家庭財富增加,導致家庭支出的花費水位變高。很多家庭會有儲蓄或財富目標;隨著證券和房地產的價格攀升讓財富水位變高,人們就會花更多錢在消費財上,包括炫目的住宅(消費支出增加,反映出家庭儲蓄率下降)。第二個迴圈是,從股價上漲到投資支出的水位變高;企業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向投資人募到現金,而且由於資本成本下降,它們可以進行一些新的投資案。

10.引用1890年4月《芝加哥論壇報》的社論:在所有榮景崩解的遺跡中,都會發現這樣的操作,就是人在買房地產時,明知價格是虛的,卻願意支付這樣的價格,這純粹是因為知道可以找到更傻的人來買,最後獲利出場。

11.經濟成長率一落千丈。通膨率不斷下挫,通縮隨之而來。那片撒在甜點上的金箔再也找不回來。企業倒閉意味著,銀行需回收房地產權(擔保品),將它賣掉,套現。這時就造成房地產價格進一步下行的助力,經濟陷入「債務緊縮陷阱」的惡性循環中。

12.詐欺涉及資金的總規模難以精確度量。我們只能計算那些已揭露的腐敗行為,無法推知那些尚未敗露的行為。只有資金鏈短缺、信貸抽緊、資產價格下降時,詐欺才會敗露。與信貸投放類似,詐欺也具有順週期的特性。當經濟不景氣時,銀行發放貸款會更加謹慎,也會對單個放款人的信貸額度和總信貸投放施加限制。由於無法獲得信貸支持,各種詐欺手段會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13.華爾街的專業人士,能夠影響公眾判斷,使投資人相信其股票未來會不斷上漲。他們就像是嘉年華會雜耍秀前面的暗樁,不斷鼓動人們購票進場看演出。股票上漲機率通常是下挫機率的2倍,所以「市場策略人員」即使不具備專業知識,看對的機率往往也比看錯的機率更高。

14.李森大概一連賠了4.5筆賭注。試想若以擲錢幣來說,他連輸五次保證金的機率應為1/32。假如他能贏一次賭注,他的不幸就不會登上報紙的頭版,也不會在新加坡的大牢裡待上兩年。事實上,肯定還有許多比他們幸運的投機份子,在數次失利後還能成功鹹魚翻身,成功彌補了帳面上的虧損,讓他們的違法與詐欺行為永遠不會被世人所知。

15.自證預言: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於這個判斷最後真的實現。

16.經濟崩解常具有累積的特性。當它在時間的座標上越過某個點,它往往就會從本身的發展中再度增強力量...因為不需要什麼偉大的力量來擋住引起山崩的岩石,山崩本身的破壞性就很大。此矛盾就相當於囚徒困境。一方面,央行應該無限度放款來阻止恐慌;另一方面,卻要讓市場發揮自我預警作用,來降低未來恐慌發生的機率。其中,現實問題遠比體制問題迫切,人們只能先全力解決眼前的問題,根本來不及想明天的事。

17.擔保品的兩難在於,它的穩健度端看恐慌會在什麼時候和會不會停止,恐慌持續的越久,證券、房地產、匯票和商品的價格跌得就越急,擔保品越不穩健。銀行業者只會把錢借給不需要的人。

18.「抵押貸款倒掛」,欠債大於住家的市值。此時這些屋主有三個選擇:1.他們可以繼續按月支付抵押貸款。2.祭出「虧本出售」而把房地產賣掉,希望放款人可以「免除掉」欠債與出售報酬之間的差額。3.索性把鑰匙退給放款人一走了之,將查封的代價與負擔留給放款人。房價跌的越多,屋主的淨值就跌的越多,抵押貸款違約的數目就越高。

19.2008次級房貸風暴影響共三群人,第一群為2005~2006購買房屋的人;第二批受到影響的是金融仲介機構,它們購入抵押貸款,再出售給投資銀行。所以第三批受影響就是投資銀行。

20.「大到不能倒」這句老話的詛咒是,它掩藏起來的比透漏出來的要多,大到不能倒常被解讀是意味著大到不能關,因為假如玩不下去,信貸管道也會面臨崩盤的風險。

台灣房價一直以來都被冠上「有極大的可能性有泡沫化風險」,但這顆泡泡何時會破滅?只有等到大部分的人都失去信心才有機會,但在台灣從老一輩到新生代普遍被灌輸的觀念就是「房價只會漲不會跌」,而只要房價一天不跌,就會加強大多數人對這個觀念的信心,因此我個人覺得這顆泡泡要爆裂應該還有一段時間,何時才有機會像日本那樣泡沫破裂?這大概是要老天才能回答,但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兩點:1.等著政府來改變制度,把房子當成必需品而非商品,靠制度來限制人民擁有的房子總數。2.當遊戲規則對你不利,想辦法加入,若有能力再來改變遊戲規則。現在制度如此,與其抱怨,不如老實的努力存錢,籌到頭期款之後加入這場盛宴,房地產已經是一個大到不能倒的遊戲,現在僅有少數人(約10%)在喊居住正義,剩下約90%都已經至少擁有一間房子,在多數決之下,政策很難對沒有擁有房子的人有利,再加上房地產已經與政府、銀行金融密不可分,其中利益糾葛已經無法分割,無法回頭,現在能做的就只是以拖待變,已盤整來維持現況,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可能20年後再回頭看才能知道。

另外前文提到這本書的小冊子個人覺得值得參考的觀念很多,主要是撰文中的投資人在疫情期間股市大跌時他們的行動及思考邏輯是什麼,能在大家都在恐慌時而靜觀其變,看的不只是他們沒有投資行動的部分,而是背後他們的想法,以下彙整他們的一些心法:

1.確認緊急預備現金可以支出至少6個月。

2.確認投資組合是否需要調整,但不是靠感覺與情緒,而是理性的分析投資組合是否跟著市場一起浮動,是否影響到自己的情緒,若影響太大,可能需要減少持股。

3.不要因為恐慌而停損全部出場。若影響太多則減碼到可以安心睡覺的地步。

4.大跌時不一定要加碼,但要維持紀律。

5.考慮持有一些負相關組合的標的,例如債券。

6.確認自己投資的初衷:投資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更好,有更多的選擇權利,而不是看到帳上的數字起伏而讓自己感到心浮氣躁或憂鬱。

7.研究指出,市場下跌時,散戶投資人會不斷的想撤出市場,這樣的投資決策平均讓他們付出至少3.5%的代價。

8.股市下跌時,不採取任何行動可能是最好的方案。

9.小冊子中其中一位投資人:建議採取被動式的投資,買進持有低成本、廣泛分散大盤的基金,搭配資產配置的觀念。

10.投資工具沒有好壞,重點在於堅持。

11.我們一生大部分投資回報將取決於極短時間內做出的決定,因此做決定不用多、不用急。

12.繼續做眼前的工作,提升自己存錢的能力。

13.待在市場中的時間,最終將會勝過加入市場時機。越早開始,生活就會越好。

14.有兩個不變的事實對作者投資很有幫助:1.我無法預測未來。2.其他人也不能。

15.在投資上,勝利是緩慢、穩定且無聊。遠離噪音,深呼吸並專注於你的長期目標。

16.投資不能是賭,投資要穩健、要有方法,要有紀律。

17.別理會市場的短期走勢,長期投資仍舊是致勝的王道。

18.有一位作者看空房價,他是這麼說的:台灣的人口紅利已於2016年左右開始下滑,房價還有很長的下跌之路要走。加上未來經濟衰退,此時增加龐大貸款簡直是自殺,未來絕對是租比買要好。

對於最後一點個人覺得相當有意思,但好像有點過於簡化成,人口=買房的消費者,事實上影響房價的因素很多,供給與需求都應該考慮進來,若人口變少,建商也許會少蓋點房子來做因應,且因為資本市場多集中於城市,城市的房子需求一直都有,人口也都會朝都市集中,因此城市的房價即使是人口負紅利,影響上可能較為有限。

看完這本書個人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是:若台灣的房地產泡沫不幸破裂,應該會導致蠻大的恐慌與經濟危機,現在的房地產規則是:只要你有幸取得入場券,獲利的機率很高,個人去研究2016及2023的房貸負擔率及房價所得比,僅看台北市及新北市的,房貸負擔率105年為(台北63.71%新北52.33%),房貸負擔率112年為(台北66.54%新北55.41%),台灣內政部不動產平台認為多少數值為合理?<30%;顯示要住到台北新北,這7年來增加所得3%來付房貸,已30年房貸推估同樣價值的物件,要多付出100萬元,也就是現在屬於賣家市場,買家則願意溢價多付出這些錢,認真思考其實台灣人對房地產的鍾愛真的非常堅毅。房價所得比105年為(台北15.47新北12.7),房價所得比112年為(台北15.52新北12.93),世界上一般開發中國家房價所得比多少呢?3~6,發達國家則是1.8~5.5。也就是說,若台灣想向世界其他成熟國家一樣,房地產的問題可能需要大刀闊斧,希望我有辦法看到這一天的到來。

會提這麼多關於房地產的資訊,是因為本人認為台灣房地產的泡沫累積越久,到時候爆掉造成的危機更恐怖,且當房地產爆掉的同時,銀行、股票市場及台灣經濟都會同時被拖下水,也就是說假如這件事情發生,會有一段日子大家都很不好過,在這本書中有舉出許多泡沫破裂的例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閱讀,而本人要先去休息壓壓驚,近期看完這些書籍,矛盾的思考一直在腦中醞釀,但也許,我們能一同目睹一個不太一樣的未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逐步邁向財富自由之路),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