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作品很好讀,像故事一樣,主角是晶片,配角是生產晶片的國家,包含:韓國、台灣、日本、荷蘭、美國與中國,我們可以從這本書看到晶片的演進,各國用不同的方式發展自己的科技產業,哪些國家在某個時間點做對了什麼事情,導致了後續的發展與演進,而書的最後也提到若是中國與台灣發生戰爭可能的形式(截斷資源)及台灣的因應措施:武力撐到大國來支援,閱讀完時對於台積電及創辦人張忠謀深深的感謝,讓台灣在晶片領域可以獨領風騷,成為世界第一大的先進晶片代工廠。
黑光非科技領域背景,因此晶片對於個人就像嬰兒碰到電腦,對它充滿好奇卻一無所知,這本書對於外行人非常友善,非專科都可以看懂,讀者可以從書中看到:
1.電腦科技的演進。
2.各國間科技的競賽。
3.高科技產業間愛恨情仇的故事。
創業能成功,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因此台積電能成功真屬於運氣與實力兼具,且企業的策略是以代工製程,與使用端沒有利益衝突,屬於上、下游夥伴關係,而晶圓產業是屬於資本投入門檻高、技術門檻高,難以抄襲複製的產業,先進製程若能成功,將能獨霸市場;加上越來越多的產品皆須要使用晶片,只要需求存在,晶片廠就有存在提供供給的價值,而台灣是晶片產業的龍頭,各國競相邀請台積電至他國設廠,是希望至少能自給自足一些低階晶片的產能,在一本探討晶片高科技產業的書籍,有1/5的篇幅在描述台灣,於有榮焉。
這本書主軸屬於科普歷史,因此較少提到企業管理及投資等相關新穎觀念,但我還是從書中節錄幾句個人認為值得收藏的內容:
1.三星從一家魚乾貿易商,發展成量產全球最先進處理器與記憶體晶片的科技公司,靠著三大策略:(1).努力培養政治關係,獲得有利的法規與廉價資本。(2).找出西方與日本率先開發的產品,並學會以同等的品質及更低的成本來生產。(3).不斷追求全球化,不僅要尋找新客戶,也要與全世界最好的公司競爭,藉此從中學習。
2.張忠謀承諾台積電永遠不會設計晶片,只專注於製造晶片。台積電不與客戶競爭,只要客戶成功,台積電就會成功。台積電的代工模式藉由降低創業成本,促成了數十家新「作者」,也就是無晶圓廠的晶片設計公司,這些公司把運算力嵌入各種設備中,藉此改變了科技業。
3.英特爾的領導高層持續把利潤最高的晶片生產放在首位。這是一種理性的策略,畢竟沒有人想要利潤低的產品,但這也導致他們不可能嘗試新的東西。這種對於達成短期利潤目標的執著,開始取代長期的技術領先地位。權力從工程師轉移到專業經理人,英特爾的領導人就是比較關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而不是電晶體。
總結來說,這本書淺顯易懂,我們跟著作者走過晶片的發展歷史,以及各國間的角力,個人覺得很有娛樂性,對於晶片的未來,這場科技競賽仍在持續,我們將一起見證,推薦給對晶片產業有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