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光讀書筆記547】5 多巴胺國度-脫逃成癮行為的思維策略

本書作者為安娜.蘭布克醫師,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成癮醫學教授及成癮醫學診斷主任,藉由不同的成癮者故事,包含了性成癮、毒品成癮、酒精成癮、食物成癮、工作狂、強迫過度消費、電子裝置使用成癮等,帶出可用爽痛平衡策略,面對過度多巴胺的社會。書中提到:

1.若拼命追逐愉悅並逃避痛苦,只會通往更多痛苦。

2.戒癮始於禁慾。

3.禁慾可以重設大腦獎勵路徑,讓你重新享受生活簡單愉悅的能力。

4.“自縛”可以在欲望與消費之間創造字面意義上與後設認知的空間,這個空間是在多巴胺過量下的必需品。

5.藥物可以回覆人體恆定,但用藥物去除痛苦的代價需要慎重考慮。

6.人體有一個爽痛的天秤,壓下痛端,可以重設爽痛平衡的爽端。

7.注意不要對痛成癮。

8.徹底的誠實可以促成覺察、強化親密、培養豐盈的心靈。

9.利社會的羞恥,可以確認我們是人類部落的一員。

10.與其逃離,不如試著讓自己沉浸其中、找到容身之處。

這部作品讓我解開生活經驗上的困惑,小時候,看卡通“灌籃高手”時,總是特別興奮,當出現片尾曲時則讓我感到些微的失落;工作後,每年的尾牙及春酒是最不期待的活動,因為每年一度的抽獎具高度不確定性、還有表演及無限暢飲的酒水,讓參與者多巴胺大噴發,但結束後都會有蠻深的失落感(尤其沒抽到獎或是抽到爛獎,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以上二個例子比較明顯,較不明顯的例子:則像是上班常覺得沒勁、週末覺得時間過很快、週一通常有憂鬱的星期一症候群,這些都是大腦對生活事件的反應,也就是讓人感到快樂的“多巴胺”。

本書探討的許多個案是已經成癮到“疾病”的狀態,這也是本人很好奇的部份,為何有的玩家明知賭博的機制,知道長期下來莊家必贏,因此像彩券、刮刮樂、賭場等,最終結果通常是輸到身無分文,還是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可以戰勝“無法控制的機率遊戲”,書中也描述了病患“明知這樣行為不好卻無法控制自己”~也就是大腦想要獲得快樂,驅動你的期待與動機,讓你重複會讓你感到快樂的行為,但有些行為會影響正常社交及破壞社會秩序及價值觀,此時就會建議找專家尋求協助。

以下節錄書中一些不錯的觀念:

1.無聊可以很嚇人,所以它會逼著我們去跟意義與目的等大問題面對面。無聊也提供了我們機會去發現事情,去發明事情。它能創造出必要的空間供新想法成形。

2.當受試者選擇立即性的獎勵時,大腦中情緒與獎勵處理地區會亮起。而當受試者選擇延後獎勵時,大腦中負責規劃與抽象思考的前額葉皮層就會變得活躍。

3.多巴胺齋戒的步驟就是Dopamine的簡稱:資料、目的、問題、禁慾、正念、病識感、下一步、實驗。

4.“自縛”是我們刻意並主動去設置自身與毒品之間的障礙物,為的是降低我們強迫性過度消費的嚴重程度,並表明自己的意志力不足。

5.在今天多巴胺藏量豐富的生態系裡頭,我們早已把當下的滿足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想買什麼,隔天東西就已經擺在家門口。我們想知道什麼,下一秒答案就出現在螢幕上。我們已失去了解謎的能力,失去了在尋找答案過程中的受挫力,也失去了想要什麼東西就得等的耐性。

6.並非每個人的起點都是水平的秤,有憂鬱、焦慮與慢性疼痛纏身的人從一開始就拿著朝痛端傾斜的秤,這也許解釋了何以精神疾病患者會更容易對癮頭沒有抵抗力。

7.賭博成癮凸顯了獎勵預期(多巴胺在獎勵前分泌)與獎勵反應(多巴胺在獎勵後分泌)之間的微妙區別。有一位病患提到他內心有一部份自己想輸,越輸,想要賭下去的衝動就越強,贏錢的快感也越大~這是一種稱為“追逐失敗”的現象。

8.未能如預期實現的獎勵比一開始就不覺得會有的獎勵,前者的打擊會更大。又叫空歡喜一場的失落。

9.若身邊的人都在對我們說謊或失信,我們對未來會比較沒信心。這個世界會顯得比較不安全,比較難以讓人相信會有秩序、可預測跟不危險。我們因此進入競爭求生的狀態,偏好短線好處甚於長線利益,這是匱乏心態;反之若身邊的人都可靠誠實,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相信事情最終會好轉,這是豐盈心態。

10.人類作為終極的追尋者,已經把趨吉避凶(趨爽避痛)的挑戰玩到出神入化。在這過程中,我們把地球從一個稀缺的世界改造成過度豐盈的空間,但我們的大腦並非為豐盈世界所演化出來的。長時間反覆暴露在愉悅的刺激後,我們耐受痛覺的能力會降低,體驗愉悅的門檻會被墊高。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常讓本人想到認識的一位友人,有強迫症、憂鬱症傾向,常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對工作感到倦怠、想改變生活,但抱怨了很多、立下許多新目標及大量的分析,在最後一刻總是退縮回原本的老路-繼續過著讓自己不快樂的生活。也認識一位親戚,因為賭癮關係,一再犯下欠債的行為導致家庭失和,在他們內心深處應該有小小的內心知道如何做才是對自己好,卻做不到~更麻煩的是沒有病識感或已經對某些治療藥物產生依賴性,個人覺得這群人以及他們的家人都蠻可惜的,在這一生落入一種不良循環,在快樂與憂鬱間、在家人朋友與自己間,漸漸走向失去自我的道路。

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快樂會尋求平衡,當極樂結束後接著就會是深深的失落;在極大的痛苦後通常可帶來快樂的反饋,有一次看電視節目,日本主持人夢多在介紹一個冷泉,女老闆請他馬上把全身浸入冷水中,夢多一下受不了想趕快起身,老闆叫他忍耐撐住,大約再10秒後夢多覺得全身舒暢,那時在電視機前我感到莫名其妙,冷泉這麼冷怎麼可能會舒服,在這本書找到了答案:極致的痛苦後會引發平衡效應,會產生多巴胺來“獎勵”痛苦,也是書中某些個案處理問題時的方法。

這部作品是本人在過年期間閱讀到讓我覺得驚豔且解決個人一些困惑的書籍,即使書中有些內容會讓讀者感到不適或覺得怎麼會有人有這樣的行為,我們可以想像“資本主義”的究極目標就是提供讓人快樂的商品及服務,像是短影音、連續劇、消費品、甜點等,都是注意力商人的一種行銷策略:讓你感覺良好,並因此付出寶貴的資源:用時間勞力換取的金錢,我們都有選擇,在你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資本市場的供需,都是要取得平衡,一種是多巴胺平衡(極樂後會產生極憂),另一種是供需後價格的平衡;書中也提到大腦“重設”的機制,在適當狀況下,有機會將多巴胺拉回一般水準,但也可能反噬,大腦默默記憶著快樂的行為,潛伏等待忍不住破功的一天。

人的大腦非常奇妙,我們想要快樂,卻又不能太快樂;想要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後又可能有快樂的獎勵,矛盾或許就是這樣,在特定範圍內,是好的,過與不及都可能是負面的,總之,若能有辦法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推薦給對修正成癮行為有興趣的讀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