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並非每位吸毒成癮者起心動念的原因如刻板印象般,是自制力不足、好奇心及個人情緒上問題,為了逃避現實而養成此習慣;書中有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對毒品成癮,更有的人一開始還不知道這是毒,等一陣子成癮後才知情。因此,我們在看事情時,有時不能只看片面資訊就以偏概全,實際上很多情形是不清楚不了解,書中有許多打破讀者刻板印象的描述,例如:正義化身的警察與販毒集團勾結、其貌不揚的中年男子是販毒集團的大咖。而書中還探討不同時代間政府、成癮者及與戒毒相關人員對於毒品的觀念變化,個人覺得許多內容翻轉了對"毒品產業"的印象,揭露了未來毒品對台灣的潛在影響與風險,是一本警示的入門暗黑經濟、毒品從上游販售至成癮者探討的書籍。
以下幾點是個人覺得本書值得收錄的精彩內容及觀念:
1.社工長期觀察,在十五年前,到少輔院的孩子會看不起吸毒的孩子,會說吸這種東西會變趴帶(笨蛋),沒路用(失敗的人)。但到2015年左右,她發現情況逆轉,不管犯什麼罪進來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有程度不一接觸毒品的經驗。以前,看不起碰毒的人,現在會吹噓自己一次可以吃多少咖啡包,或是賣了多少藥,當成一種自我標榜。
2.精神科醫師張耿嘉提到:戒癮是一個光譜,是一種慢性病,從成癮到零使用之間,成癮者可能會在這個光譜裡不斷移動,美沙酮也有可能終生服用,但這也是戒癮的難處,你不得不選擇一個傷害較小的方式,你會說一輩子用美沙酮很可怕,但沒用美沙酮,海洛因的成癮者可能不到幾年就死了。
3.個人責備論的觀點下,反應在戒癮的定義上只有一種純粹「乾淨」的戒治成果,彷彿人只要跨過某個界線之後,就完全擺脫毒品,成為一個全新的人。成癮者在通往完全乾淨的戒治結果,只能全有與全無兩種結果,完全忽略戒治過程,而過程才是最重要讓戒癮者能逐漸擺脫成癮的習慣。
4.有人壓力大就會想抽菸,成癮物質與生活習慣、社交情境連結得太深,每回到這樣的情境,大腦裡的獎酬系統便蠢蠢欲動。所有的癮都是大腦學習而來的結果。
5.人之所以「成癮」背後有更種千絲萬縷的因素交錯影響,而我們對"癮"的想像可能也與科學上的發現大相逕庭,有學者認為,各種成癮者追求的不是毒品本身帶來的"爽感",而是利用物質濫用,把自己與現實世界隔絕開來。也有對賭博成癮者的描述,成癮者著迷的是賭博的不確定性,為這個機運的不確定而感到興奮,並為這個興奮感而上癮,金錢本身反而不是目的。
6.藥癮並不是憑空存在,癮之所以為癮,是因為藥物帶來快樂的經驗,與日常生活的感受、小細節做了緊密結合,因而人才離不開藥物。
7.所有打海洛因的人,藥打下去的那一刻,都是很衝突的,一方面覺得,癮被解決了,很舒坦,一方面又痛恨自己,怎麼這麼爛,傷害了這麼多人,克制不了自己的慾望。
閱讀完這部作品,覺得陷入毒癮的人就如同"無間道"一樣,進入了惡性循環而逃不出,首先,大部分會嘗試毒癮的人,扣除青少年好奇心驅使外,大多數都因為在生活周遭環境中容易接觸到,通常都是偏勞動階級或底層的工作,而只要成癮之後就會成為無底洞,把親情、友情、愛情都賠進去,人是群居的生物,當失去生活重心感到孤單時,逃避心態就容易導致再次嘗試吸毒,最後通常是三條路:進監獄、進戒治所、用藥過量而亡。而前兩條路,若沒有情感上的支持,很容易在遇到挫折時又回到吸毒之路。
本書閱讀起來非常有意思,給讀者看到台灣較為黑暗的一面,從毒品走私開始、警察與毒犯勾結、到毒品販賣、毒品使用者的背景及使用原因,書中訪問了許多成癮者,有同性戀、在八大行業上班為了提神、聯結車司機為了開長途車提神不小心成癮、青少年在成績上找不到成就感而加入幫派,利用毒品找到共同話題及認同感等,書中講述了許多故事,或許有讀者覺得這些人都是自己決策錯誤,要自行承擔後果,但有時在那樣的情境下,很容易就落入這條不歸路,在閱讀時,讓我很驚訝的是原來有這麼多的人因為"毒"而無法翻身,同時也認同作者所提到,其實政府在反毒這塊有點鴕鳥心態,認為會吸毒都是個人的問題,忽略了環境、情感上的缺乏所帶來錯誤的決策,加上網路盛行,毒品已經可以從更多管道滲入人民的生活,我們不可不慎。
這是一本很沉重的書籍,但個人覺得很有意義,拓展了對台灣的視野,這種黑暗產業,是政府比較不願揭露的一塊,感謝作者願意花時間精力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