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韓國人,因此有許多工作文化及習慣都以韓國職場出發,並分析韓國工作應酬文化、工時長的原因等等。
這本書中文譯名與原本書名差距很大,但成功吸引了一些讀者(像我就是因為書名而閱讀的,若是按照原文翻譯422時間管理法則大概就沒興趣了)。
作品易懂好讀,內容充實不會艱澀難懂,穿插馬斯克與比爾蓋茲的時間管理方法、結合作者對時間管理的見解及規劃建議,且濃縮了許多其他書籍的重點精華,個人認為是值得花時間一讀的書。
首先作者提到時間的管理核心重點為「正確知道自己所使用的時間,並訂出個人規則」。
並點出時間的三個特性:
1.時間公平的對待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
2.時間無法用金錢買到。
3.時間不論如何利用都會流逝。
這些特性導致時間本身無法管理,因此管理的對象為利用時間的我們。也就是管控自己生活中的每個連續行為,延伸就是「我的生活計畫」。
我們會成為今天的樣子是過去在不同時刻的選擇累積而來的,而這樣的累積會持續累積至我們人生的終點。
在這一生中如何利用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十字路口處不同的決定將導致未來結果的大不同,如何做自己認為正確的選擇則是依據個人的生活目標所影響的。
作者在書本前期就給出一個結論:
「時間管理=生涯規劃」。
因為時間具有剛剛提到的三大特性,另外加上時間不可逆的特性,將使得我們做出每一次的選擇都無法後悔重新選擇。
因此試想個人"最終人生目標",在從這目標中設立不同的里程碑,將可以讓個人在生活上過得更加充實。
作者提到對於時間管理的五大階段:
(一) 設定時間管理(人生規劃)目標
(二) 排列事情目標優先順序
(三) 紀錄自己時間花費
(四) 活用瑣碎時間
(五) 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
很有意思的是,若把上述五大階段的時間改成"金錢",也同樣適用。也就是說:財富與時間管理都是人生很重要的議題,是成功者與一般人對於這二大資源的管理應用的差異。
越早開始對時間及金錢資源管理,養成良好的"原子習慣",每天都讓自己的實力、對時間利用的效率、對金錢的觀念都更進步一點,長期累積下來將可以造成巨大的不同。
作者另外提到時間管理困難的因素,認為有以下5點:
1.沒有讓自己雀躍不已的目標(目標不明確)
2.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易集中精神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面
3.發生角色矛盾問題,因為在生活中扮演許多角色導致分身乏術達成自己規劃的目標
4.懶惰
5.智慧型手機偷走瑣碎時間
這些因素將導致自己浪費許多時間在"自己認為不重要的事情上面",想辦法讓時間可以自行規劃就變成一個長遠目標,但如果個人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即使有多餘時間可以運用也都會拿來做一些休閒或是對個人未來沒有太大幫助的事情。
接著書本建議將自己一天的時間拆成4大塊:睡覺、工作、個人私事以及自我開發各6小時,總計為24小時。
其中自我開發這項目是一般人生活中所忽略或是不去注意的,此項目分為知性與體能,也就是不斷學習與健康。作者提到「把時間投資在自己身上,透過學習提高能力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的時代已經來臨了,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並自我開發」。
大腦具有可塑性,就像肌肉一樣,越使用就越精明,與健康一樣,這都是長期的生活習慣累積下來的。
作者同時也提到"腦力全開"作者吉米分享他早上起床的習慣:
1.回想昨天的夢並紀錄
2.摺疊被子
3.喝杯水為腦袋補充水份
4.用非慣用手刷牙
5.冥想
6.做簡單的運動
關於腦力全開的心得本人有在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做介紹。
對於時間管理三個步驟循環程序作者提到:
1.認知自己時間的利用,在每個階段所花的時間
2.擬定自己的時間計畫
3.實踐自己的時間計劃並時時檢討。
這個概念就像是品質系統所謂的"PDCA"循環,只是將品質管理概念應用在時間管理,道理相通就像條條道路通羅馬一樣。
除了時間管理之外,作者本身以及在說明比爾蓋茲或馬斯克都是終身學習者,他們利用時間不斷的閱讀與學習,並針對困難議題進行深度思考。
人各有志,每個人有各自追求的目標,作者提到為了成功,都必須做一件事,就是"閱讀"。透過閱讀,能將蘊含數十年、百年、千年的知識裝入自己的大腦中。
雖然說閱讀書籍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人士都有閱讀的習慣。
美國總統林肯曾說過:閱讀一本書的人會被閱讀二本書的人所支配。~可見大量閱讀及不停學習的重要性。
這是一本個人蠻推薦的書籍,多應用裡面的觀念、執行時間管理、養成良好的原子習慣,即使達不到成功的境界,也可以達成個人的人生目標。
重點是要珍惜時間這個寶貴的資源,為了讓它發揮個人最大的優勢,時間管理將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