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閱讀-透過眼睛把思想傳遞到心智的藝術-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它使我們可以跟死去的、還未出生的、不在眼前的人對話,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by 林肯。

這是一本艱深的科普書,本人看得很慢且有數度閱讀到睡著....,並非內容不有趣,而是太多專有名詞及概念需要吸收攝取,若以普羅大眾而言這本書太難了。

在困難的理解中還是有一些重點及心得可以分享給大家。

首先,閱讀這強大且生物界少有的這個能力是人類演化而來,而這個功能與原先大腦的設定不同,作者假設原先大腦的設定是"閱讀大自然的能力",被閱讀文字取代了。但這目前還沒有經過實驗證實。

大腦在執行閱讀的機制相當複雜,這本書探討了文字如何生成、大腦對於閱讀機制的研究、若閱讀機制被破壞導致失讀症的成因及替代學習的方案等等。

我試著把閱讀的機制用白話的方式說明:

當我們在閱讀時會有二種流程,一種是常見簡單的字或詞,用直接的方式讓大腦搜尋意義後轉為讀音;另一種是遇到少見的字或詞時,大腦會先拆解,將字轉為注音,在由發音的方式輸出,流程如下:

閱讀簡單的詞在大腦理解的流程:

文字輸入→視覺接收→字轉為發音→語音輸出

閱讀複雜的詞在大腦理解的流程:

文字輸入→視覺接收(大腦分析字的外形、規則)→記憶搜尋(對字意思上的理解)→了解文字的意義→將文字轉為發音→語音輸出。

這些流程都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執行,在這部作品中非常詳細的說明這些資訊進入到大腦的哪個區域進行什麼事情,並引用大量的實驗數據來告訴讀者這些結論的來龍去脈。

在大腦裡面閱讀時所使用的區域如下:

進行閱讀行為(序列輸入)、當文字輸入後,左腦會先活化枕葉(視覺輸入),接著會到達枕-顳葉腹部(視覺字形處理區,俗稱大腦的注音盒),處理完畢會到"意義通路"及"發音與說話通路"的機制上,這二個機制都包含活化大腦的不同區域。

閱讀在大腦裡面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行為,但對一般人而言不覺得閱讀是一個困難複雜的流程,當大腦有受損時有可能影響到閱讀的機制,進而導致不同的閱讀及理解的障礙。

本書同時探討學習閱讀的三階段:圖畫→語音→構字。

在5~6歲的時候,小孩無法理解文字,但對於圖畫(例如形狀、顏色等等)已有強烈的好奇心可以學習,再脫離圖畫階段前,必須將字拆解成注音,再把這些注音合成發音。從字形的辨別到字音轉換的發展過程就是"語音"的第二階段。進階到下個階段是將不同的文字及發音找出規則,這時已經針對常見的字有概念,但對出現頻率較低的字則沒有,因此要在大腦裡面建立"字及這個字的發音"資料庫,建立後就可以像圖書館一樣,若有需要就到裡面找尋相關資料。

這部作品與我當初想了解對於大腦與閱讀的關係差距很大,原本以為這部作品會探討閱讀如何幫助大腦學習,但實際上這本書是很深入的對於文字、閱讀、大腦間的機制轉換做詳細的科學說明。

因此個人並不特別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並非內容不好,而是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本書太艱澀難懂了,但若對於大腦如何學習閱讀及對機制的流程有興趣可以考慮挑戰看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光計劃 的頭像
    黑光計劃

    黑光進化黑洞(分享閱讀心得及精彩旅遊故事),每週末更新文章

    黑光計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