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以下的情形,每天滑手機影響到工作表現及正常生活作息?想養成運動習慣但太忙抽不出時間?老覺得自己存不到錢擔心退休生活?想改掉壞習慣但最後都前功盡棄?這本書指出,上述這些是人的天生設定:傾向短期立即享樂而非長期規劃,並因為許多行為偏誤導致你想達成與實際行為出現落差,作者為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藉由行為科學,分享幾個策略使讀者改變自己行為,朝向更好的方向生活。
關於改變的5大策略是什麼?
1.新起點效應:重回白紙狀態,讓自己歸零,將以往的挫敗留在過去,增加你對未來的樂觀希望。
2.誘惑綁定法:把苦差事與讓你快樂的事綁在一起,讓你一舉兩得,可以在做長期效益高事情的同時給予自己短期的獎勵。
3.承諾機制:意志力是有限資源,透過預先限制我們的選擇,幫助我們改善自己的行為,防止日後繼續沉溺於誘惑之中,養成不良習慣。(預先承諾若臣服於誘惑則對自己討厭單位捐錢)
4.計畫提示法:不要太相信人的記性,人的注意力也有侷限,容易不小心就忘記了,把一個行動計畫與一個提示連結起來,練習在計畫中加入提示或綁定預設值。(只要發薪日就提撥3%到退休金帳戶)
5.複製貼上法:善用社會影響力,在良好的環境中,你的行為會默默被影響。
書中結合故事與研究數據,讓讀者可以發現每項策略的優點與缺點,依照自己個性訂出策略,並了解這些策略背後的機制,以及為何人很難改變舊有習慣,我們可以理解到:壞習慣通常是即時的快樂但對長遠沒有幫助,而對長遠有幫助的在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改變或是行動時感到無趣。上述5個策略就是幫助我們改掉壞習慣、達成新目標的手段,但要注意的是,每種策略事實上都是雙面刃,有好處外也會有缺點,沒有萬無一失的必定成功的策略,因此這些工具還是要自行實驗,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方法,以下簡述一些重點:
1.比起把時間看成連續的整體,我們更傾向於把人生想成一段又一段的篇章,利用記憶深刻的事件,或稱為章節,為人生勾勒出高低起伏的情節線。
2.利用重置或新起點雖然有助於展開改變,但對於運作良好的作息規律來說,也可能是不受歡迎的打擾中斷。
3.我們偏好立即獲得滿足,勝過長遠上更大回報的傾向,稱作「當下偏誤」,又稱為衝動。我們認為「未來的我」有能力做出好的選擇,但大多數時候是「現在的我」向誘惑屈服。
4.過度自信雖能載舟也能覆舟,自信不足卻絕對只會阻礙成功。
5.人的能力並非固定不變,努力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潛力。
6.透過追蹤紀錄,能更提升改變的機率。部分原因是因為紀錄行為能避免你忘記做這件事,直到這件事變成你的第二本能。同時,追蹤紀錄也是確保你會為成功慶祝、為失敗負責的好方法。
7.任何源自人性天生懶惰的問題,最理想的是一勞永逸的解方,也就是預設值。但當預設值無法創造持久改變時,建立習慣是次佳的選項。建立習慣代表透過重複或練習,對相似提示培養出固定的反應,同時為每一次的成功獎勵自己。
8.計畫除了能夠減少遺忘,事先規劃捷徑,省得你在當下還要思考該做什麼,計畫還會迫使你將大目標拆分成好消化的小物件。這是對於逐步實現遠大計劃來說很重要的。
9.人習慣走阻力最小的路,總是消極被動、隨波逐流,這是改變行為如此困難的一大原因,因為人類天生懶惰;但懶惰也有優點,它能預防我們浪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10.過度僵化的死板不利於養成好習慣。允許作息有些彈性,自動執行系統也更有彈性,你會建立更黏著且更持久的習慣。
11.讓新習慣依附在既有的習慣上,有助於習慣的養成。
12.化大目標為小目標,可以縮小聽來可行與超出能力範圍之間的差距,有機會預防社會影響力策略產生的反效果(比較後因為差異太大而自我放棄),鼓勵小而具體的改變,長遠下來也能造就大大的不同。
13.想要實現改頭換面的行為改變,比較像是治療慢性疾病,而非治療急症。誘惑、健忘、自信不足、懶惰等,就像是慢性病的多項病徵,它們大多是人的本性,需要長久維持警惕。
書中提到一些概念與合作對象,也有出版作品,像是「恆毅力」、「心態致勝」、「推力」、「清單革命」、「不理性的力量」等,這些作品也都蠻值得一讀的。回歸源頭,我們想要改變通常是對現狀不滿意,產生一股動機想要改變,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而要如何執行及持續到養成習慣,就是關鍵的部分,且一旦你完成了一次改變、達成目標,會產生信心,慢慢地影響到其他領域,生活變健康了~心情放鬆,在沒有壓力下思考較為開放,下的決策也較為優質,進而影響到其他例如:工作、人生規劃、理財等面向,本書提供工具,讓你可以在遭遇瓶頸時,利用不同的方法再嘗試或組合,慢慢累積微小的改變,最終結果也許會比你想像的更美好,希望大家都能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活出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