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種煩惱,覺得對工作提不起勁,對周遭的人事感到不耐,覺得很有壓力,永遠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本書將告訴你幸福比想像的簡單,前提是能看透人的極限、以及長久的快樂來自於內在而非外在;是無形的穩定關係而非有形的財富與對他人的影響力。
不過書的內容也不是宣導大家無欲無求,而是要對外在的物質享受適可而止,主因有2:1.你對物質的升級最終會無感。2.與他人比較永無止境。這可能是現代人較容易感到壓力與不快樂,社群媒體將比較心態放大,並利用人的好奇心、注意力及黏著性讓你花大量時間在程式上,讓你獲得短暫立即性獎勵,長期卻感到空虛。
這部作品道出人矛盾的一面,一方面希望自己在世界上感到滿足、對周圍人有影響力、藉著追逐物質、權利與財富讓自己覺得幸福;另一方面我們的行為容易讓自己陷入不快樂的惡性循環,也就是我們認為的幸福目標實際上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書中提出許多建議,提醒讀者人無法永遠表現巔峰、人的壽命有限、我們無法追逐所有想要的目標,因此重新定義人生的方向以及何者是最重要的事~是哈佛教授作者分享對於生命的領悟。
第一點很現實的是,我們的職涯年紀在工作20年後開始衰退,若是與創業或創意相關的年紀更輕,承認這個現實,提前為下一階段準備~
培養第二曲線,在創意能力衰退同時我們已累積許多經驗,可運用過去累積的知識庫能力發展另一種人生,也就是輔導與傳承。
關於老年的幸福,書中提到有6點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1.不要有抽菸喝酒的習慣。
2.正常飲食,維持健康體重。
3.養成運動的習慣。
4.適應性調適:直接面對問題,誠實評估,直接面對,避免過度反芻、不健康的情緒反應或迴避型行為。
5.終生學習,讓心智活躍,壽命更長,人生更快樂。
6.穩定的長期關係:有可以一起成長的夥伴。
是否發現上述6點跟財務、物質、名聲與權利,或是更努力工作等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個人習慣有關~尤其是健康的人際關係,書中提到孤獨感的危害等同一天抽15根菸,且跟認知衰退和失智強烈相關。
在2009年有一個針對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目標的研究。研究人員將目標分為內在與外在,外在目標主要包括賺大錢、擁有很多東西、獲得權力、出名等;內在目標主要追求長遠關係帶來的滿足感,一年後進行追蹤,研究結論有2個:
1.整體而言大家都有達到目標或部份里程碑,也就是:你希望人生有什麼,通常會心想事成。
2.抱持內在目標的人,一年後過著更快樂的生活。而外在目標的人則是走過更多負面情緒,也更容易生病,追逐外在目標讓自己慾望暴增,人生滿意度下降。
人如何過得快樂?答案很難也很簡單,只要活著就可以感到快樂,書中提到走路冥想,每一次專注的呼吸與步伐,都提醒我們活在這美麗的星球上;享受當下,注意力放在走路,走路是一連串的現在構成的人生。
為何人的滿足感難以持久,原因是大腦天生設定,身體衡定,我們內建機制會調節體溫、水分、鹽分、醣、蛋白質、脂肪、鈣與氧氣濃度;我們情緒也一樣,不管好的或壞的衝擊,大腦會想要再度平衡,因此不論心情好與壞都不會持續太久。對於物質享樂的適應有一個專有名詞:欲望跑步機,你需要不斷成功的喜悅才能避免感到像失敗者。
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獲得滿足,開始邁向更高階的個人需求,我們應該謹慎,了解這樣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社會性比較是讓人有動力花更多時間追求。我們應反過來思考,就你有限的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就書提供的建議,無形勝於有形~大多數的人在人生中年都以為自己的生命無限,或以為追逐到某些目標、得到某些地位、物質就可以達成對幸福的追求,而書中提出許多例子指出,實際上自己內心想法及穩定長期的關係才是影響幸福關鍵,我們應從中找到平衡,試著在資本主義下不迷失自我,追逐名利同時知道快樂與幸福並非達到目的,而是體驗這個過程,若能真正體悟,將能讓你擁有滿意人生。